作品相关 紫禁城名词索引——【门】

最新网址:www.88106.info
88106推荐各位书友阅读:逃宫作品相关 紫禁城名词索引——【门】
(88106 www.88106.info)    【午门】

    建成于明永乐十八年,清顺治四年(1647年)重修,嘉庆六年(1801年)又修。

    午门的平面呈“凹”字形,沿袭了唐朝大明宫含元殿以及宋朝宫殿丹凤门的形制,是从汉代的门阙演变而成。午门分上下两部分,下为墩台,正中开三门,两侧各有一座掖门,俗称“明三暗五”。墩台两侧设上下城台的马道。五个门洞各有用途:

    中门为皇帝专用,此外只有皇帝大婚时,皇后乘坐的喜轿可以从中门进宫,又通过殿试选拔的状元、榜眼、探花,在宣布殿试结果后可从中门出宫。东侧门供文武官员出入。西侧门供宗室王公出入。

    两掖门只在举行大型活动时开启。墩台上正中门楼一座,面阔9间,60.05m,进深5间,25.00m,重檐庑殿顶。墩台两翼各有廊庑13间,俗称“雁翅楼”。廊庑两端建有重檐攒尖顶的方亭。正楼两侧有钟鼓亭各三间,每遇皇帝亲临天坛、地坛祭祀则钟鼓齐鸣,到太庙祭祀则击鼓,每遇大型活动则钟鼓齐鸣。午门整座建筑高低错落,左右呼应,形若朱雀展翅,故又有“五凤楼”之称。

    午门是颁发皇帝诏书的地方。每年腊月初一,要在午门举行颁布次年历书的“颁朔”典礼。遇有重大战争,大军凯旋归来,要在午门举行向皇帝敬献战俘的“献俘礼”。

    【东华门】

    是紫禁城东门,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东华门东向,与西华门遥相对应,门外设有下马碑石,门内金水河南北流向,上架石桥1座,桥北为三座门。东华门以西是文华殿,迤南为銮仪卫大库。东华门与西华门形制相同,平面矩形,红色城台,白玉须弥座,当中辟3座券门,券洞外方内圆。城台上建有城楼,黄琉璃瓦重檐庑殿顶,基座围以汉白玉栏杆。城楼面阔5间,进深3间,四周出廊,梁枋绘有墨线大点金旋子彩画。东面檐下“东华门”匾额原为满、蒙、汉三种文字,后减为满、汉两种。

    东华门门楼自清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始用于安放阅兵时所用的棉甲,每隔一年抖晾一次。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三月,下旨在东华门外护城河边空闲围房中选用70间,设立仓廒,用于存贮太监应领米石,赐名“恩丰仓”。

    清初,东华门只准内阁官员出入,乾隆朝中期,特许年事已高的一、二品大员出入。清代大行皇帝、皇后、皇太后的梓宫皆由东华门出,民间俗称“鬼门”。东华门门钉与其它三门九路九颗不同,为八路九颗,内含阴数,相传也与此有关。

    【西华门】

    西华门西向,与东华门遥相对应,是紫禁城西门,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门外设有下马碑石。西华门与东华门形制相同,平面矩形,红色城台,汉白玉须弥座,城台当中辟3座券门,券洞外方内圆。城台上建有城楼,黄琉璃瓦重檐庑殿顶,基座围以汉白玉栏杆。城楼面阔5间,进深3间,四周出廊,梁枋绘墨线大点金旋子彩画。门楼用于安放阅兵所用棉甲及锭钉盔甲。西面檐下“西华门”匾额原为满、蒙、汉三种文字,后减为满、汉两种,辛亥革命后只余铜质汉字。

    西华门的位置不在紫禁城西侧城垣正中而偏向午门一侧,与宫城总体规划有很大关系。紫禁城分外朝和内廷两部分,武英殿、太和门、文华殿构成贯穿外朝的横轴,东、西华门分处于轴线两端。如此布局既便于外朝使用,也可减少人员出入对内廷生活的干扰。将这一横轴继续向东、西两方延伸至皇城,恰为东安门与西安门,显然东、西华门乃连接皇城与宫城的重要枢纽。

    出西华门,正对皇家园林西苑。清代帝后游幸西苑、西郊诸园,多由此门而出。乾隆十六年,皇太后六十寿诞,以及乾隆五十五年,乾隆皇帝八旬万寿节,西华门以外,经西直门以至海淀一带,沿途张灯结彩,预设彩棚乐戏,隆重庆贺。

    【大清门】

    在清代被视为国门。是砖石结构,青白石须弥座,红墙、五楹,中辟三券门,单檐歇山、飞檐重脊,顶复黄琉璃瓦,门前置石狮及下马碑。

    【天安门】

    原名承天门,始建于明永乐十五年,清顺治八年改建,城台高十余米,城台涂朱,辟五券门,中门为皇帝出入,其它四门亦按官品等级规定出入,城楼面阔九间,进深五间,外绕汉白玉石栏,重檐歇山顶、铺黄琉璃瓦,通高33.7米。顺治八年重建后改称天安门,清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重修,后经多次修葺。

    【神武门】

    神武门是紫禁城的北门。明朝时为“玄武门”,玄武本是古代四神兽之一,从方位上讲,左青龙,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玄武主北方,所以帝王宫殿的北宫门多取名“玄武”。清康熙年间因避讳改称“神武门”。神武门也是一座城门楼形式,用的最高等级的重檐庑殿式屋顶,但它的大殿只有五开间加围廊,没有左右向前伸展的两翼,所以在形制上要比午门低一个等级。

    神武门旧设钟、鼓,由銮仪卫负责管理,钦天监指示更点,每日由博士1员轮值。每日黄昏后鸣钟108响,钟后敲鼓起更。其后每更打钟击鼓,启明时复鸣钟报晓。皇帝住宫内时则不鸣钟。

    神武门作为皇宫的后门,是宫内日常出入的重要门禁,明清两代皇后、妃、嫔行亲蚕礼即由此门出入。清代每三年一次选秀女,备选者经由此偏门入宫候选。

    【太和门】

    太和门是紫禁城内最大的宫门,也是外朝宫殿的正门。太和门建成于明永乐十八年,当时称奉天门。嘉靖四十一年改称皇极门,清顺治二年改为太和门。顺治三年、嘉庆七年重修。

    太和门左右各设一门,东为昭德门(明代称弘政门),西为贞度门(明代称宣治门)。太和门前有面积约26000㎡的广场,内金水河自西向东蜿蜒流过。河上横架五座石桥,称为内金水桥。广场两侧是排列整齐的廊庑,称为东、西朝房,并有协和门(明代称会极门)和熙和门(明代称归极门)东西对峙。东侧廊庑在明代用作实录馆、玉牒馆和起居注馆,清代改作稽察钦奉上谕事件处和内诰敕房。西侧廊庑在明代为编修《大明会典》的会典馆,清代改为繙书房和起居注馆。

    太和门在明代是“御门听政”之处,皇帝在此接受臣下的朝拜和上奏,颁发诏令,处理政事。清代初年的皇帝也曾在太和门听政、赐宴,后来“御门听政”改在乾清门。顺治元年九月,满族统治者定鼎北京后的第一个皇帝福临即在太和门颁布大赦令。

    【乾清门】

    乾清门是紫禁城内廷的正宫门。建于明永乐十八年,清顺治十二年重修。

    乾清门面阔5间,进深3间,高约16m,单檐歇山屋顶,座落在高1.5m的汉白玉石须弥座上,周围环以雕石栏杆。门前三出三阶,中为御路石,两侧列铜鎏金狮子一对。中开三门,门扉安设在后檐部位,门厅敞亮。两梢间为青砖槛墙,方格窗。檐下施单昂三踩斗栱,绘金龙和玺彩画。门两侧为八字形琉璃影壁,高8m,长9.7m,壁心及岔角以琉璃花装饰,花形自然逼真,色彩绚美艳丽,在阳光的照射下流光溢彩,将乾清门映衬得华贵富丽。门内有高台甬路连接乾清宫月台。

    【宁寿门】

    宁寿门在皇极门北,是宁寿宫区建筑的第二道宫门。清康熙二十八建成宁寿宫。乾隆时改建宁寿宫时,门制依乾清门制度改建,门名仍沿旧称。

    宁寿门为屋宇式建筑,黄琉璃瓦歇山式顶,面阔5间,进深3间。前檐正中3间建为敞厅,两梢间下砌槛墙,上置三交六椀菱花槛窗各4扇,中安方格风窗。两侧山墙接八字影壁。后檐以金柱为界,明间和左、右次间设门,两梢间以墙封堵,墙为素面饰砂绿边。门建于汉白玉石台基上,中设丹陛,三出阶,左右置鎏金铜狮各一。门内设高台甬路与皇极殿相连,周饰栏板。

    【景运门】

    景运门于明永乐十八年建成,万历二十六年重修。清沿明制,于顺治十二年重修。

    景运门位于乾清门前广场东侧,东向,与西侧隆宗门相对而立,形制相同。面阔5间,黄琉璃瓦单檐歇山顶,单昂三跴斗拱,彻上明造,梁枋绘墨线大点金旋子彩画。明间及两次间辟为门道,门扉设于后檐金柱处。门道内外设礓磋慢道以便车舆出入。门内北侧为蒙古王公大臣值房及九卿值房,南侧为奏事待漏值所。门外东为奉先殿,北为毓庆宫。

    景运门与隆宗门均为进入乾清门前广场的重要门户,进而可通往外朝中路及内廷中路各处,因此也被称作“禁门”。自亲王以下,文职三品、武职二品以上大员以及内廷行走各官所带之人,只准至门外台阶20步以外处停立,严禁擅入。

    【隆宗门】

    隆宗门于明永乐十八年建成,万历二十六年十一月重修。清沿明制,于顺治十二年重修。

    隆宗门位于乾清门前广场西侧,西向,与东侧景运门相对而立,形制相同。面阔5间,黄琉璃瓦单檐歇山顶,单昂三踩斗拱,彻上明造,梁枋绘墨线大点金旋子彩画。明间及两次间辟为门道,门扉设于后檐金柱处。门道内外设礓磋慢道以便车舆出入。门内北侧为军机处值房,门外正西为慈宁宫。此门是内廷与外朝西路及西苑的重要通路,非奏事待旨及宣召,即使王公大臣也不许私入。清代帝王喜欢在园中居住,康熙、雍正、道光等几位皇帝均卒于紫禁城外的西郊皇家园林中,他们的梓宫均由隆宗门迎入,并于门内斋集举哀。

    【熙和门】

    熙和门位于外朝中路、太和门外西侧庑房正中。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初名右顺门。明嘉靖三十六年四月因三大殿火灾被焚毁,次年重建。嘉靖四十一年九月改名归极门。万历二十五年六月再度烧毁,天启年间重建。顺治二年五月改名为雍和门,乾隆元年为避雍正皇帝讳而改为熙和门。清乾隆二十三年第三次毁于火灾,同年十二月重建。

    熙和门为屋宇式大门,西向,面阔5间,进深2间,黄琉璃瓦单檐歇山顶。七檩中柱式大木结构,彻上明造,檐下单昂三踩斗栱,龙锦枋心金线大点金旋子彩画。明次间脊步大门三槽,各安朱红宫门2扇,嵌鎏金铜钉。梢间前后檐为坎墙槅扇窗,侧面开门。

    熙和门坐落在高2.62m的基座上,前后各出长17.75m的礓磋慢道。门东侧的慢道边缘向外倾斜,和内金水河走势取得一致。

    熙和门是由西华门进入前朝的必经之路,是外朝中路与西路武英殿、内阁等区域联系的枢纽。明代熙和门梢间曾为百官奏事之所。熙和门南北两侧各有11间庑房,黄琉璃瓦顶,连檐通脊,前出廊,后为风火檐。清代北侧庑房为翻书房,南侧为起居注馆。

    【协和门】

    协和门位于紫禁城外朝中路、太和门东侧廊庑正中。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初名左顺门。嘉靖三十六年四月,三大殿因雷击起火,延及左、右顺门,翌年重建。嘉靖四十一年九月改称会极门。万历二十五年六月,“三殿又灾”,殃及会极门,至天启年间才重建。清顺治初年重修并改称今名。

    协和门坐落在2.62m的高台基座上,前后出礓磋慢道,各长17.75m。太和门广场一侧的慢道与内金水河迫近,形势逼仄,故将慢道南侧边缘向外倾斜,使其平面呈梯形,下口宽达29.9m。如此既便于通行,又与内金水河走势相符,宽阔的慢道还有力地强化了门宇的威严气势。礓磋两侧围以汉白玉石栏杆,映衬着建筑本身的黄瓦朱墙,整体色彩明快,与太和门广场风格协调一致。

    协和门是联系紫禁城外朝中路与东路文华殿等区域的枢纽,乃前朝出入东华门的必经之路。明正统元年二月始于文华殿开设经筵,讲毕经书,在此门赐酒饭。明景泰初年,由于战争形势的需要还一度在此设午朝,御座南向而置,文武执事奏事官依次出班奏事。

    协和门南北两侧各有11间庑房,黄琉璃瓦顶,连檐通脊,前出廊,后为风火檐。明代在此设实录馆、玉牒馆和起居注馆。清初,北侧庑房设为稽察钦奉上谕事件处公署,南侧设为内阁诰敕房。

    【坤宁门】

    坤宁门为坤宁宫后台阶下正中面北之门,北通御花园。明初设坤宁门于御花园钦安殿北,即现顺贞门。明嘉靖十四年,坤宁宫后北围廊正中广运门改建,同时将其改称坤宁门并一直延续至清朝。坤宁门曾于清顺治十二年重修。坤宁门面向北,面阔3间,单檐歇山式顶,覆黄琉璃瓦。明间设门,中一间安装宫门两扇。两次间隔为值房,后檐设两抹头方格槛窗,中配方格风窗,前檐为墙。门两侧山墙斜出八字琉璃影壁。两侧接坤宁宫东西庑房。坤宁门是后三宫通往御花园的主要门户。

    【慈宁门】

    慈宁门是内廷外西路慈宁宫的正门,始建于明代,清乾隆年间改建慈宁宫时一并拆建。

    慈宁门为殿宇式大门,面阔5间,进深3间,黄琉璃瓦歇山顶,坐落于汉白玉须弥座上,周围环以石雕望柱、栏板。门前出三阶,当中设龙凤御路石。阶前左右陈列铜鎏金瑞兽各1。门内接高台甬道与慈宁宫月台相连。

    慈宁门门扉设于明、次间后檐金柱间,各开朱漆大门两扇。梢间后檐金柱间为砖墙,前檐檐柱间各安双交四椀菱花槅扇槛窗4扇。檐下施单翘单昂五踩斗栱,梁枋绘金琢墨石碾玉旋子彩画,天花为沥粉贴金龙凤图案。慈宁门门额为满、蒙、汉三种文字,其中汉文为篆体,在紫禁城内较为罕见。门两侧接黄琉璃瓦顶八字琉璃影壁,壁心琉璃盒子及岔角采用菊、兰、牡丹等花卉图案,工艺精美。影壁之后有转角庑房与慈宁门两山相连。

    慈宁门前是一东西狭长的广场,东出永康左门可至隆宗门,西为永康右门。广场南侧与慈宁门相对的长信门为通往慈宁宫花园之门户。清代逢皇太后圣寿节时,在慈宁门内外陈设仪仗,皇帝、皇后分率王公大臣、王妃命妇等在此行礼朝贺。

    【皇极门】

    皇极门是内廷外东路宁寿宫区之正门,建于清乾隆三十六年。

    皇极门前有东西狭长的小广场,其西侧为锡庆门,西出不远即景运门,东侧为敛禧门,东出即南北十三排,正南为皇极门前的琉璃影壁九龙壁。

    皇极门北与宁寿门相对,过宁寿门为皇极殿,皇极殿后是宁寿宫,这种门殿交错的独特布局是清乾隆年间改建宁寿宫时形成的。宁寿宫建于清康熙二十八年,原为工字殿。乾隆三十六年将其前殿改建为皇极殿,原有匾额移至后殿,遂改称后殿为“宁寿宫”,并在宁寿宫区最南端添建皇极门。

    皇极门南向,为随墙琉璃门3座,坐落于汉白玉须弥座上。3座门洞皆为券顶,上覆门楼,黄琉璃瓦单檐庑殿顶,五踩单翘单昂斗拱,枋、椽、斗拱等构件皆为琉璃烧制。正中门楼略高,称正楼,两侧稍低,称次楼。主楼与次楼的夹空处用规格略小的琉璃仿木构件做成略低于次楼的门楼,称夹楼,黄琉璃瓦悬山顶,三踩单昂斗拱。两次楼的外侧同样镶砌两座小型门楼,称边楼,琉璃瓦顶内侧为悬山式,外侧为庑殿式。主楼、夹楼、次楼、边楼高低错落,气势恢宏。每座门楼两侧皆有黄琉璃垂莲柱,并向内挑出卷草纹斗拱雀替,故皇极门亦称“三间七楼垂花门式牌楼门”。

    皇极门形制独特,制作精美,兼有门的形式与壁的特色,恰到好处地承转了南面九龙壁和北面宁寿门的建筑风格,堪称紫禁城内琉璃门之冠。

    【顺贞门】

    顺贞门位于内廷中路北端,为御花园之北门。始建于明初,原称坤宁门。明嘉靖十四年因坤宁门移至坤宁宫后北围廊正中而改称此名。顺贞门为随墙琉璃门3座,每座均安双扇实榻大门,每扇门纵横各9颗门钉。门外为北横街,隔街与神武门相对,门内南向正对承光门,门左右各有东西向琉璃门1座,名延和门、集福门。此3座门间以琉璃顶矮墙相连,在顺贞门前围合成一座袖珍院落。

    顺贞门乃内廷通往神武门之重要通道,无故禁开。皇后赴西苑先蚕坛行祭祀礼或去往圆明园、寿皇殿等处均出入此门,皇帝有时亦经此门出入。此外钦安殿道场之期,随时启闭以供道士进出,但须严行稽查,不许闲人出入。明代若逢宫人病故,棺椁从顺贞门右侧之门送出。清代后宫亲族女眷曾奉旨会亲于此,选秀女亦进此门。现建筑完好。

    【锡庆门】

    锡庆门位于内廷外东路,是宁寿宫区西南隅的大门。锡庆门外是一片开阔的空地,沿宫墙向北为俗称之“东筒子”路,南侧有外奏事房6间,西南、西北分别是箭亭和奉先殿,再向西则为景运门。锡庆门内为一东西窄长的小广场,东侧有敛禧门与之相对,北为宁寿宫之正门皇极门,南为九龙壁。由此可见,锡庆门乃联系宁寿宫与紫禁城各处的重要枢纽。

    锡庆门西向,为3座分立的随墙琉璃门,当中一座略高。汉白玉须弥座,朱红色门垛,当心嵌黄绿相间的琉璃盒子,盒子内为立体的缠枝西蕃莲纹;门楼上覆黄琉璃瓦庑殿顶,其下梁枋、斗拱、椽飞等均为琉璃烧制的仿木构件,檩、枋上还有旋子彩画,制作十分精美。门内外均设礓磋慢道以便车舆出入。

    本书首发来自17K,第一时间看正版内容!

    88106 www.88106.info
如果您中途有事离开,请按CTRL+D键保存当前页面至收藏夹,以便以后接着观看!
最新网址:www.88106.info

如果您喜欢,请点击这里把《逃宫》加入书架,方便以后阅读逃宫最新章节更新连载
如果你对《逃宫》有什么建议或者评论,请 点击这里 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