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3节 冯玉祥重整旗鼓 第84节 邓希贤初显身手

最新网址:www.88106.info
88106推荐各位书友阅读:血染的足迹第83节 冯玉祥重整旗鼓 第84节 邓希贤初显身手
(88106 www.88106.info)    第84节  邓希贤初显身手

    1921年年底,经过前些时被法国当局遣送回国的陈毅等人四处奔走呼号,重庆和成都的各界人士捐款20多万法郎汇至巴黎,救助陷入困境的400多名川籍勤工俭学生。这真是雪中送炭,邓希贤等川籍学生每人领到了400法郎。有了这些钱,他们便可勉强熬过这个寒冷的冬天了。

    进入新的一年,法国的经济开始好转,一些工厂陆续开工。机会终于来了。二月的一天,邓希贤与王若飞、刘伯坚等几十名勤工俭学生从巴黎乘火车,到位于巴黎以南120公里的蒙塔尔纪,之后又步行几公里,来到一个叫做夏莱特的小城。这里是中国勤工俭学生比较集中的一个地区,他们之所以到这里来,主要是因为这里靠近农村,学费和生活费都比较低,每月有200法郎就基本上能过得去。

    夏莱特小城有一个哈金森橡胶厂,据说是欧洲唯一的一座橡胶厂,以生产胶鞋和自行车内外胎而闻名,是一个老字号。厂房是一座二层楼房,有近百米长,十几米宽,钢铁结构,由几十根钢柱支撑。传说是由埃菲尔铁塔的设计者,法国著名建筑设计师古斯塔夫•埃菲尔设计的。

    邓希贤与王若飞、刘伯坚等30多人进了这家工厂。他们有的做车胎,有的做雨衣,有的做胶鞋。邓希贤被分到制鞋车间,每天工作10小时,初进厂时实行的是计时工资,工作熟练后就开始实行计件工资。劳动强度虽不是很大,但节奏很快,邓希贤心灵手巧,一般人每天只能做10双鞋,而他可以做20多双,能挣十五六个法郎。这样一个月除去开支,还可以结余200多个法郎。

    邓希贤等人有了相对稳定的工作,生活状况有了改善。他们的住处离工厂很近,步行5分钟即可以到宿舍。那是建在小树林的一排小木屋,30多人住在一起,不收住宿费。他们自己起伙,推举两个人做饭,照工厂里计时制支付工钱,伙食账目月底公布,每人每天伙食费合3个法郎。早餐是咖啡、面包,中、晚两餐也有点肉吃,饭也能吃饱。在这30多人中,邓希贤的年龄和个子都是最小的,大家都把他当小弟弟看,没事干的时候,常逗他开心。因而,这是他自到法国以来最欢快的一段时光。

    在去年年底那段最艰难的时期,邓希贤曾向家里写信,希望能寄点钱来。父母收到信后,又卖了一些稻谷,凑了一些钱给他寄来。可等收到汇款,已是金秋了。有了这笔钱,加上在橡胶厂的工资积蓄,他又萌生了求学的念头。他辞去哈金森橡胶厂的工作,来到塞纳,想进入夏狄戎中学上学,但还是因为钱不够,被挡在了学校门外。

    邓希贤的求学之梦彻底破灭了,在塞纳又举目无亲,只好又回到了橡胶厂的小木屋,但他却无心再去工厂做工,一连几天都看不到他原来那活泼、开朗的笑脸,他的情绪低落到了极点。刘伯坚看到这位小老乡的情绪波动,十分地同情。晚饭后同他一起到小树林里散步。刘伯坚问道:“希贤,这学没上成,也不打算做工啦?”

    邓希贤叹了一口气说:“刘大哥,我们来法国,可不是来做工挣钱的呀!这学上不成,做工还有什么意义?”

    刘伯坚拍拍邓希贤的肩膀说:“是啊,你说的没错,我们是来留学的。但你有没有想过,我们留学又是为了什么呢?”

    “这个我明白,出国前在留法俭学预备学校里,吴玉章校长就给我们讲过,让我们学好知识,回国为改变我们积贫积弱的祖国服务。”

    刘伯坚虽然和邓希贤是四川同乡,以前见他率真浪漫,只是拿他当小弟弟看待,尽管他们也漫无边际地交谈,但从来没有涉及过国家前途和个人理想。邓希贤的这几句话使刘伯坚改变了以往对他的看法,于是进一步启发道:“是的,我们的国家现在积贫积弱,需要有一大批人在西方国家学习一些先进的科学知识,回去振兴国家的工业和经济。但问题是,我们国家的这部大机器坏了,学习这些自然科学知识,回去能把这部大机器修理好吗?”

    刘伯坚提的问题,邓希贤从来没有思考过,因而感到很新奇,也对其中的道理不是很明白,于是又问:“照你这么说,我们即使学到了自然科学知识,回去也没有用处吗?”

    “不是没有用处,而是有个大小主次的问题。再说,学自然科学需要进学校,可我们又进不去。但学习治理国家的先进思想,就不一定非要进学校不可,在学校之外照样可以学到。”

    “照你这么说,这些知识,在国内不是也可以学到吗?”

    “是的,你说的没错。但国内这方面的知识还不多,还需要有人不断地在西方这些国家学习、消化,再不断地输送到国内。我们既然已经出来了,又进不了学校,不如主动做好这件事情,一边学习、研究,一边向国内介绍、输送,做一个先进思想的传播者。这不是更有意义吗!”

    “对,对,你的想法真好!”

    “这不是我的想法,是组织的想法。”

    “组织?什么组织?”

    “前年夏天,国内成立了一个属于工人阶级的组织。这个组织也在我们这些勤工俭学生中间建立了一个支部,这个支部就是按照国内组织的要求在做这方面的工作。我也是不久前才明白这些道理的。”

    “王若飞大哥是不是也在做这样的工作?”

    “是的。不过中国当局害怕我们做这些事,法国当局也反对我们做这些事,就是在留学生中间,思想也不一致。因此,我们做这些工作都是不公开的。”

    听刘伯坚这么一说,邓希贤终于明白了他的这两个大哥,为什么时不时地请假,还有当他与王若飞等人去小树林散步的时候,总是借故支走自己的原因。因而又问:“那我现在应该做些什么呢?”

    “我找几本书,你先读读,有不懂的地方就来问我。等你将这几本书的意思完全弄懂了,我们再谈下一步……”

    此后不久,刘伯坚又同邓希贤到小树林里去散步。刘伯坚问:“我给你的书,看完了没有?”

    邓希贤回答:“列宁的《国家与革命》看完了,正在读《无产阶级政治》。”

    “你对《国家与革命》有什么认识?”

    “这本书太好了!他告诉我们,无产阶级必须打碎资产阶级国家机器,建立起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才能实现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

    刘伯坚等邓希贤发表了一番感慨之后,高兴地说:“对,你的认识很好。现在,我得告诉你一件事。根据国内组织的指示,旅欧支部最近决定让我和王若飞,还有你认识的赵世炎、陈延年、陈乔年等12人到莫斯科去学习。”

    “啊!你和若飞大哥都走了,那我怎么办呀?”

    “周恩来在巴黎办有一份《赤光》杂志,原来是由陈延年负责刻蜡版和油印的,现在他要去苏联了,就需要有一个同志去接替他的工作。我已和周恩来同志谈了你的情况,他让我征求一下你的意见。如果你愿意做这个工作的话,明天我带你去巴黎见周恩来同志。”

    “行,行,我愿意!”

    “你先别着急表态,这份工作没有报酬,你还需去做工,下班之后才能干这件事。”

    “就这我也愿意,反正下班之后也没有什么事干,晚睡一会儿有什么关系。”

    “那就这样定了?”

    邓希贤又想了一会儿,然后顽皮地说:“可以定,不过你得答应我一件事!”

    “什么事?”

    “你得向组织提一下,如果有机会的话,让我也去苏联学习一段时间。”

    “这个没问题,组织会根据需要,在适当的时候安排你去学习的。”

    “那好,我明天就随你去巴黎。”

    邓希贤从此成了业余的蜡版刻印工,白天到雷诺汽车厂去当钳工,晚上再赶到《赤光》编辑部刻蜡版。他的任务就是把周恩来写好或修改好的稿件刻写在蜡纸上,然后用一台廉价的油印机印好,再装订起来。邓希贤为此经常与周恩来一同工作到深夜,实在太晚了,就一起在编辑部的小房间里打地铺。好在这个工作不是天天都干,有时候两三天出一期,多数是半月出一期。

    其实,邓希贤是一个完美主义者,他认为,不管做什么事,不干则罢,干就要专心干好。他所刻印的《赤光》,就充分体现了他的主张。不仅文字工整、美观和清晰,版面也活泼,有时还刻上插图,每一期都有新特色,因此获得了“油印博士”的美誉。后来他连这“油印博士”的头衔也不满足了,干脆也写起文章来,经周恩来修改定稿后,他再刻印出去,真有“独霸”《赤光》的味道了。期间,他由周恩来介绍,加入了中国共C主义青年团,不久又转为中G党员。周恩来担任中国国民党旅欧支部执行部长后,他又以个人名义加入了中国国民党。再后来,邓希贤就不单是“油印博士”了,还先后挂上了中国共C主义青年团旅欧支部执委会委员、中G里昂小组书记、中国国民党驻法总支部监察委员等一系列头衔。

    邓希贤的频繁活动,终于引起了法国警方的注意,巴黎警察局开始秘密跟踪监视他的活动……88106 www.88106.info
如果您中途有事离开,请按CTRL+D键保存当前页面至收藏夹,以便以后接着观看!
最新网址:www.88106.info

如果您喜欢,请点击这里把《血染的足迹》加入书架,方便以后阅读血染的足迹最新章节更新连载
如果你对《血染的足迹》有什么建议或者评论,请 点击这里 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