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 第一百八十章:

最新网址:www.88106.info
88106推荐各位书友阅读:晨光世界的龙族发展 第一百八十章:
(88106 www.88106.info)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为政》)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里仁》)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泰伯》)

    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子罕》)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卫灵公》)

    1.给下列划线字注音:

    语( ) 不亦乎( ) 不( )

    三( ) ( )            ( )

    2.填空:

    《论语》是记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一部书。是_________家经典著作之一。孔子,______

    ___________时期鲁国人,我国古代伟大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

    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说:          )

    ⑵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愠:          )

    ⑶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新:          )

    ⑷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罔:          殆:          )

    ⑸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何以:          )

    ⑹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识:          )

    ⑺择其善者而从之(从:          )

    4.原文填空:

    ⑴ ________________,不亦说乎?

    ⑵_________________,可以为师矣。

    ⑶学而不思则罔,_____________________。

    ⑷子曰:“_________________,是以谓之‘文’也。”

    5.摘出出自《论语》十则中现在常用的成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将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⑴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⑶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⑷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⑸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⑹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⑺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⑻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所选六章,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内容:

    ⑴关于学习的态度和方法;

    ⑵关于思想品德修养有。请分别就两个方面各举一两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而”的用法,有的表顺接,有的表转接,请区别下列句中“而”的不同用法:

    ⑴学而时习之(             )

    ⑵人不知而不愠(             )

    ⑶温故而知新(             )

    ⑷学而不思则罔(             )

    ⑸敏而好学(             )

    ⑹学而不厌(             )

    ⑺择其善者而从之(             )

    9.指出划线字的古义和今义:

    ⑴学而不古义:___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___

    ⑵以谓之“文”也古义:_____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_____

    10.生活中表示既善于从正面学习,也善于从反面借鉴的意思时,我们常引用《论语》十则中孔子的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宋开国丞相赵普曾说:“半部《论语》治天下。”这句话是什么意思?有什么目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在关于学习方法和学习态度方面,你还积累了哪些名言警句,请举出两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论语》十则告诉我们,学习必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第一则讲了哪三个方面的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曾子经常反思的一些事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温故”和“知新”是不是两件并列的事?该如何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课文中强调学习与思考必须结合起来的是哪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这一则是为了告诫弟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孔子曾说过:“善人,不善人之师;不善人,善人之资(资:这里有借鉴的意思)。”用课文中的话说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这是借松柏之后凋比喻什么社会现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lún  yuè  yùn  xǐng  ǎng  dài

    2.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儒、春秋、思想家、教育家

    3.⑴通“悦”,愉快

    ⑵怨恨,心里不满

    ⑶这里指新的理解与体会

    ⑷迷惑;疑问或疑惑

    ⑸凭什么

    ⑹记住

    ⑺采纳,听从

    4.⑴有朋自远方来

    ⑵温故而知新

    ⑶思而不学则殆

    ⑷敏而好学   不耻下问

    5.一日三省;温故知新;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见贤思齐;死而后已;三人行,必有我师;任重道远;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答案不唯一)

    6.⑴有朋友从远方来 不也是高兴的事吗?

    ⑵温习旧的知识能有新的发现,你就可以当老师了。

    ⑶几个人一起走路,在其中一定有可以作我老师的人。

    ⑷只学不思考就会迷惘,只思考不学就会迷惑。

    ⑸别人不了解我,而我并不在心中怨恨,这样才算是君子。

    ⑹默默地记住所学知识,勤奋学习不满足,教诲学生不知疲倦。

    ⑺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就是聪明的态度。

    ⑻见到别人的好处要向他看齐,看见不好的地方要内心反省。

    7.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⑵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答案不唯一)

    8.依次是:表顺接、表转接、表顺接、表转接、表顺接、表顺接、表顺接

    9.⑴厌 古义:满足    今义:厌恶

    ⑵是  古义:这      今义:表判断。

    10.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11.这句话的意思是说精通《论语》就可以治理天下。这句话道出了《论语》在修身、治国方面的作用。(意思相近即可)

    12.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答案不唯一)

    13.要有正确的方法和态度。

    14.学习方法、学习的乐趣、为人的态度即个人修养

    15.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跟朋友往来是不是诚实、老师传授的学业是不是复习过。

    16.并非平列的两件事,关键在于要“知新”,这就需要独立思考了。

    17.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18.言行要谨慎,不要夸大自己的知识和本领。

    19.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以上主观题,意思对即可)

    20.君子的风度和才能只有在大难的时候才能体现出来。(意思相近即可。)

    :

    中国历代学者对于文体都有不同的分类法。

    魏晋南北朝,是文体分类研究的开始,相关著作有曹丕的《典论·论文》、李充的《翰林论》、挚虞的《文章流别志论》、刘勰的《文心雕龙》、昭明太子主导的《昭明文选》等。其中《典论·论文》将文体分为4类:

    奏议

    书论

    铭诔

    诗赋

    而《昭明文选》是一本分类很繁杂的选集,将所选的文章分成37类之多。

    明朝的吴讷著《文章辨体》、徐师曾著《文体明辨》,清朝姚鼐编《古文辞类纂》,都是讨论文体的重要著作。

    其中《古文辞类纂》将文体分为13类:

    论辨

    序跋

    奏议

    书说

    赠序

    诏令

    传状

    碑志

    杂记

    箴铭

    颂赞

    辞赋

    哀祭

    由郭锡良等人编著的《古代汉语》修订本中分析,文体分类有三种标准:

    依语言形式分、依内容分、依应用范围分。依语言形式,《古代汉语》先将古代文体分为3大类:

    散文

    韵文:包括诗词歌赋、铭箴颂赞

    骈文:讲究平仄对仗却不押韵,不能归于散文也不能归于韵文,自成一类

    在此分类之下,古典散文又可以分为4类:

    史传文

    说理文

    杂记文

    应用文

    初中语文中考中文言文阅读是必考内容,通常考察以下几方面:

    1、能正确地理解文言词语(文言实词、文言虚词、通假字等)的含义。

    2、能正确地将文言语句译成现代汉语。

    3、能理解并归纳文章的主要内容。

    4、能把握作者在文章中表达的思想感情,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

    即词语解释题、句子翻译题和内容理解题。对于不同的题目则采用不同的解题方法:

    1、词语解释题。

    这类题目多数是考查文言实词中一词多义的现象,而这些文言实词基本上都是同学们在课内文言文中学习过的。解题时,应先套用我们学习过的文言实词的意思,再联系上下文检验,经检验意思通顺,则为正确答案。

    2、句子翻译题。

    翻译句子应该在直译的基础上意译。

    ①在草稿上把关键的字词的意思解释出来(直译);然后,将句子的大致意思写出来(意译)。

    在翻译句子时需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一是年号、人名、地名、官名、物名、书名、国名等专有名词保留原样,不用翻译。

    例如:“庆历(年号)四年春,滕子京(人名)谪守巴陵郡(地名)”。可把这个句子译为:庆历四年的春天,滕子京被贬了官,做了巴陵郡的太守。

    ②是句子中没有实际意义的词语应删去。

    例如:“陈胜者,阳城人也”,“者……也”表判断,无义,应删去,可把这个句子译为:陈胜是阳城人。

    ③是文言文中有些特殊句式(如主谓倒装、宾语前置、状语后置等倒装句)和现代汉语的语序不一样,翻译时要作适当的调整。

    例如:“甚矣,汝之不惠(主谓倒装)!”可把这个句子译为:你的不聪明也太严重了。

    ④是所翻译的句子若是省略句,则要把省略了的成分增补出来。

    例如:“乃丹书帛曰‘陈胜王’(省略语)。”可把这个句子译为:他们(主语)就用朱砂在绸子上写上‘陈胜王’三个字。

    3、内容理解题。

    解决这种类型的题目有三种方法:

    ①引用原文句子回答;

    ②摘录原文关键的词语回答;

    ③用自己的话组织文字回答。

    三种方法,采用第一、二种方法回答的准确率一般会比较高。

    第一步:快速浏览题目

    课外文言文阅读试题有个特点:有的题目选项出示了文中某些关键字词的意思,有的题目则提示了文言文的主要内容。浏览题目有助于同学们初步了解文言文的大致意思。所以,接到课外文言文阅读文段,首先应该快速浏览文段后的题目。

    第二步:仔细分析标题

    一般而言,课外文言文阅读文段都会给出标题。留意并仔细分析文段的标题。因为大部分标题本身就概括了文言文的主要内容。

    例如,在一次测试中考了一个“楚人学舟”的课外文言文阅读文段。这个主谓结构的标题概括了文段的主要内容,我们看了标题就知道文段的主要内容了。总之,仔细分析文段的标题,可使我们快速理解文言文的主要内容。

    第三步:结合注释速读全文

    课外文言文阅读文段,对于一些难懂的文言字词一般都会给出注释。这些注释有助于同学们准确理解文言文的主要内容。

    所以,千万别忽略这些注释,而应结合注释速读全文。另外需要注意的是,在阅读全文的过程中,碰到“拦路虎”千万别停下来苦苦思索,而应继续阅读。总之,速读全文,不求完全读懂,能明白文章的大概意思就可以了。

    第四步:“对症下药”解答问题。

    ①词义扩大。

    如“水由地中行,江、淮、河、汉是也”(《孟子》)中的“江”“河”与“淮”“汉”并列,指“长江”和“黄河”。“江”和“河”在古代是专有名词,现在扩大为用于泛指的通名了。

    ②词义缩小。

    如“金就砺则利”(《荀子?劝学》)中的“金”原泛指一切金属,现在专指黄金。

    ③词义转移。

    如“烈士暮年,壮心不已”(《龟虽寿》)中的“烈士”,本指有操守有抱负的男子,现在则专指为革命事业献身的人;

    ④感情色彩变化。

    如“先帝不以臣卑鄙”(《出师表》)中的“卑”是指地位低下,“鄙”是指知识浅陋,并没有贬义,现在的“卑鄙”则指品质恶劣,已变为贬义词。

    ⑤名称说法改变。

    文言中某些事物的称呼,在现代汉语中已换成另一种说法。只在某些特定的场合或固定短语中还保留着。

    如成语“目不识丁”现在已改用“眼睛”一词;“寡不敌众”中的“寡”现在已改用“少”字。

    ⑥词义弱化:

    如“很”,古义是凶狠,表示的程度很高,很深,现在表示的程度不怎么高深。“怨”,古义表示仇恨、怀恨,现在表示埋怨、责备。

    ⑦词义强化:

    如“恨”,古代表示遗憾、不满的意思,今天表示仇恨、怀恨。“诛”,最初只是责备之意,后来强化为“杀戮”的意思。

    ⑧古褒今贬:

    如“爪牙”古时指武臣或得力助手,属于褒义,如韩愈《与凤翔邢尚书书》:“今阁下为王爪牙,为国藩垣。”。而现代汉语中的“爪牙”则是“比喻坏人的党羽和帮凶”,为贬义。

    ⑨古贬今褒

    如“乖”古时指偏执,不驯顺,为贬义,如《林黛玉进贾府》:“行为偏僻性乖张。”而现代汉语中则用来形容人听话,安顺。

    ⑩名称说法改变

    如“市”古义:买。例:“愿为市鞍马”。

    如“谢”古义:告诫(也有谢罪的解释)。

    可怜[今]值得怜悯。[古]①值得同情。[例]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卖炭翁》)②让人怜爱[例]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

    (1)直译:所谓直译,是指紧扣原文,按原文的字词和句子进行对等翻译的方法。它要求忠实于原文,一丝不苟,确切表达原意。

    例如:原文:樊迟请学稼,子曰:“吾不如老农。”

    译文:樊迟请求学种庄稼。孔子道:“我不如老农。”

    (2)意译:所谓意译,是指在透彻理解原文内容的基础上,为体现原作神韵风貌而进行整体翻译的今译方法。这种方法多用来翻译诗歌。

    对学习文言文来说,应该坚持用直译的方法作今译练习,只有这样,才能切实提高阅读文言文的水平。

    古文直译的具体方法主要有对译、移位、增补、删除、保留等。

    ①对译是按原文词序,逐字逐句地进行翻译。这是直译最基本的方法,也是直译的第一个步骤。

    古今汉语词序一致,句法结构相同的句子,今译时不用改变原句词序,只要从现代汉语中选择恰当的词语来翻译原句中的字词就可以了。

    例如:原文: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曹刿论战》)

    译文:齐国军队攻打我国。庄公将要应战,曹刿请求接见。

    ②移位是指古代汉语某些词序与表达方式与现代汉语不同,翻译时要按现代汉语表达习惯移动词语位置。

    例如:原文:无适小国,将不女容焉。(《郑杀申侯以说于齐》)

    对译:不要到小国去,(小国)是不会你容纳的。

    调整:不要到小国去,(小国)是不会容纳你的。

    ③增补是指古代汉语省略或表达过于简洁的地方,今译时要作必要的增补。

    例如:原文:一鼓作气,再而衰。

    对译:第一次击鼓振作士气,第二次衰落。

    增补:第一次击鼓振作士气,第二次〔击鼓〕〔士气〕已经衰落。

    ④与“增补”相反,删减是指原文中个别词语可以删掉不译。

    文言文中某些表达方式和某些虚词,现代汉语中已不再使用,也没有类似的句法结构和相应的虚词,

    遇到这种情况,只要译文把原文的意思表达清楚即可,个别词语可以不译。

    例如:原文:狼度简子之去远。(《中山狼传》)

    译文:狼估计赵简子已经离远了。

    ⑤保留指原文中有些词语可以不译而直接保留在译文中。

    凡古今意义相同的词语,特别是许多基本词汇,如人、牛、山、草等,当然可以保留不译;

    象一些表示已经消失的古代事物的词语,诸如人名、国名、历史地名、民族名及官号、年号、谥号、特殊称谓、特殊学术用语以及专业术语等,一般都可保留不译。

    翻译文言文以直译为主, 以意译为辅,是翻译文言文的原则。

    做到“字词一一对映,句式应有体现, 句子没有语病, 句意没有改变”。

    但是, 由于理解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有限, 学生在答题时常在一些易错易混点上出错, 造成一些不应有的失分, 主要的易错易混点有:

    一、专有名词, 强行翻译

    在翻译文言文时, 遇到一些国名、朝代名、官名、地名、人名、年号以及一些称号等专有名词, 可不作翻译, 把它保留下来。

    因为这些名词不好用现代词语准确表达, 也不用翻译, 但有的同学偏要“画蛇添足”强行翻译,

    例:永乐元年入朝,留为故官。未几,复谢去。

    错误译文:永乐人在元年被征召入朝,留下担任原来的官职。不久,又辞官离去。

    参考译文:永乐元年被征召入朝,留下担任原来的官职。不久,又辞官离去。

    错因分析:句中犯固有名词强行翻译的毛病,“永乐”是年号名词。

    二、该译不译, 文白掺杂

    在翻译句子时有个别的词翻译不彻底或者不翻译, 导致文白掺杂, 不伦不类。

    例:时陶侃为散吏,访荐为主簿,相与结友,以女妻侃子瞻。

    错误译文:当时陶侃为闲官,周访举荐他为主簿的官职,与他结为好友,以女儿嫁给陶侃的儿子陶瞻为妻。

    错因分析:本句犯了该译不译,文白掺杂的毛病。句中“为”是动词,应译为“担任”,“以”为介词,应译为“把”。

    参考译文:当时陶侃担任闲官,周访举荐他做主簿的官职,与他结为好友,并把女儿嫁给陶侃的儿子陶瞻。

    三、今古异义, 以今义解古义

    随着社会的进步, 很多词语的含义也发生了变化— —有的已扩大, 有的已缩小, 有的感情色彩发生了改变, 有的词义已经转移。

    因此, 我们在翻译时应根据其语境确定词义, 切忌盲目替代。

    例: “吾弟,非犹夫人之弟;况为我死,我何生焉!”遂以斧自刎其项。

    错误译文:“我的弟弟,不同于夫人的弟弟,况且(他)是为我死的,我怎么还能活着呢!”于是用斧子砍自己的脖子。

    错因分析:此句中的“夫人”是古今异义,应为“众人”。

    参考译文:“我的弟弟,不同于众人的弟弟,况且(他)是为我死的,我怎么还能活着呢!”(张讷)于是用斧子砍自己的脖子。

    例:及得召见,遂见亲信。

    错误译文:到获得皇帝召见,就见到了自己的亲信。

    错因分析:“亲信”应为“亲近信任”,犯了盲目地以含义替代古义的毛病。

    参考译文: 到获得皇帝召见,便受皇帝亲近信任。

    四、脱离语境, 误译词语

    在古汉语中有很多多义词, 在不同的语境中有不同的解释, 在翻译时一定要结合语境, 以免误译词语。

    例:谥号所以垂之不朽,大行受大名,细行受细名。

    错误译文:谥号流传后世永不磨灭的原因是,大的德行得到好的名号,小的德行得到差的名号。

    错因分析:“所以”在文言文中可以译为“用来做什么”,也可译为“因为”。本句结合语境应为“用来做什么”。

    参考译文:谥号是用来流传后世永不磨灭的,大的德行得到好的名号,小的德行得到差的名号。

    五、该补不补, 成分残缺

    古汉语中有的句子是省略句, 有的虽不是省略句但不符合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 只有添加一些成分句子才完整, 否则就容易导致成分残缺。

    例: 吾爱之,不吾叛也。使夫往而学焉,夫亦愈知治矣。

    错误译文:我喜爱他,不会背叛。让他去那里学习,他就更加懂得治理。

    错因分析:句子中省略了成分,翻译时没有补出,造成句子不通顺。

    参考译文:我喜爱他,(他)不会背叛(我)。让他去那里学习(为政之道),他就更加懂得治理(封邑)。

    六、该调不调, 语序混乱

    在古汉语中常用倒装句, 语序和现代汉语不一致, 翻译时应调整过来;

    还有一些不是倒装句, 但由于古代的表达习惯和现代汉语不一样, 因此语序也不符合现代语法, 翻译时也应加以调整。

    例:欲潜师就尚于江南,并兵御之。

    错误译文:想要将队伍秘密向刘尚靠拢转移到江的南岸,合并兵力抗击敌人。

    错因分析:这是一个状语后置的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时就要调整语序。

    参考译文:想要将队伍秘密转移到江的南岸向刘尚靠拢,合并兵力抗击敌人。

    是文言文考查的重点,翻译时要落实到字词和句式上。

    文言文翻译有两种形式:一是直译、一是意译,无论是采取直译还是意译都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认真领会原文,把词放入句中去理解,把句放入篇中去理解,不要望文生义。

    比如《桃花源记》中“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中的“绝境”就不能望文生义地理解为现代汉语的“没有出路的境地”。因为从全文看,那里是“世外桃源”,不存在生活无着落的问题,因此,“绝境”应是“与世隔绝的地方”。

    (二)翻译时要落实好关键词语。

    如翻译《狼》中的“其一犬坐于前”,关键是弄清“犬”在句中是名词作状语,翻译成“像狗一样”,才能正确翻译出这个句子。

    关键词语落实了,句子翻译就比较顺利。

    (三)文言中省略句较多,翻译时应注意补充。

    如“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曹刿论战》)译为“第一次击鼓,士气振作;第二次(击鼓),士气就低落了;第三次(击鼓),士气就泄尽了。”这里的“再”“三”后应补译上“鼓”(击鼓)。

    (四)一般用直译,如直译不便表达意思时,则用意译。

    如“明察秋毫”,直译为“能看清楚秋天鸟兽身上新长的细毛”,这样翻译无法表意,应意译为“能看清楚很细小的问题”。

    (五)有些词可以略去不译。

    在文言文中,有的助词只起表达语气的作用,有时可以不译;

    有的助词只是表示停顿,也无需译;有的字在句中没有意义,只是为凑足音节,可略去不译;

    有的字只是起某种连接作用,也可不译。如“夫战,勇气也”,此处的“夫”是发语词,翻译时应删去;

    又如“久之,目似瞑”,此处的“之”是音节助词,用在表示时间的词之后凑足音节,无需译。

    (六)凡属地名、人名、官名、年号、帝号以及古今意义相同的词,都可照抄不译。

    如“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出师表》),“侍中”“侍郎”是官名,“郭攸之”“费祎”“董允”是人名,“等”古今意义相同,因此,都可照抄不译。

    (七)文言文中有些句子的语序和现代汉语不同,翻译时应调整语序,使之与现代汉语的表达顺序相同。

    如介宾短语后置句、宾语前置句、主谓倒装句、定语后置句等。如“屠惧,投以骨”(《狼》),应译为“屠户害怕了,把骨头扔给狼(啃)”。

    另外,还应注意的是,译文要保持原文的语气,是陈述的应译成陈述语气,是感叹的应译成感叹语气,是疑问的应译成疑问语气。

    翻译句子要把握的原则:

    1.语句通顺,成分完整。(注意翻译省略主语宾语时要补充完整,并添加括号。)

    2.落实字词,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方法是:吃透课内文言文,反复诵读,熟练掌握,再适当拓展。

    (1)“先母”“先父”已作古

    “生母”一词意思就是“生身母亲”,与自己有直接的血缘关系,“生母”一词通常是在有相对词出现的场合下对举使用,很少单独出现。同“生母”相对的词有“嫡母”、“庶母”“继母”、“养母”、“过继母亲”等。过去,男子可以有妻有妾,正妻所生的子女称自己父亲的妾为“庶母”,妾所生的子女称父亲的妻子为“嫡母”;

    男子已有子女而后续娶,原有的子女称父亲续娶的妻子为“继母”或“后母”。当然,这些都是书面语言,至于口头的称呼,往往会因地域、方言、习惯及其它情况的不同而有所差异,但其基本含义则不会有太大出入。

    而“先母”则与之有所区别。“先母”一般出现在社交场合,是对他人讲到自己已谢世的母亲时所用的敬词,即“我的已经逝世的母亲”,因此,“先母”必须是第一人称用语。这三个条件同时具备才可以使用这个词语。不论出于多么敬重的心情,称呼别人去世的母亲都是不能使用“先母”这个称呼的。“先父”的使用与此相同。对此不可不慎。

    (2)“家父”“令尊”是两人

    说起敬称,有句话需要记住,那就是“家大舍小令他人”。

    这句话的意思是,在社交场合,说到比自己大的家人,譬如说到自己的父母、兄长时,前面要加一个“家”字——家父、家母、家兄;

    说到比自己小的家人,譬如弟弟、妹妹时,就要用“舍”字——舍弟、舍妹,以此来表示谦虚。

    而说到别人的家人,譬如父母时,前面一般加上“令”字——令尊、令堂,以示尊敬。因此,“令尊”、“令堂”是对别人父母的尊称,而“家父”、“家母”则是对自己父母的谦称。

    很明显,“家父”、“家母”与“令尊”、“令堂”根本就不是一个人。“家父”仅作子女对别人谦称自己父亲之用,别人万万用不得。“令尊”中的“令”,含有美好义,是称对方亲人时的敬词,万万不可用在自己身上。

    敬词与谦词互相对应(如“令尊”与“家父”)却不可互相替代,这是一个常识性的问题,需要时时记在在心上。

    (3)“美轮美奂”房屋好

    成语是约定俗成的,一旦固定下来,就不能随意变更它的意思,更不能随便改变其用法。

    常见于报刊之中的成语“美轮美奂”,就经常被用错或写错。

    “美轮美奂”这一成语出于《礼记·檀弓下》:“晋献文子成室,晋大夫发焉。张老日:美哉轮焉!美哉奂焉!”轮,盘旋屈曲而上,引申为高大貌;奂,鲜明,盛,多。美:赞美;郑玄注:“轮,言高大。奂,言众多。”美轮美奂,形容房屋高大华美,多用于赞美新屋。

    例如:“学生中有人痛恨曹汝霖卖国贼,生活奢侈,就放了一把火,想把这个美奂美轮的汉奸住宅付之一炬。”

    可是,就是这么明确的写法和用法,很多人却写错、用错。

    先从写法上说,这个词其正确的写法是“美轮美奂”,有时也写作“美奂美轮”。因为并列结构型词语的词序,前后调换并不影响整体语义。

    另外,当“轮奂”连用,也可写作“轮焕”;焕,则有“焕然一新”之用法。如白居易《和望晓》诗有云:“星河稍隅落,宫阙方轮焕。”

    而现实中却有很多人写成了“美仑美奂”、“美伦美奂”等,这些都是错的。

    其次,从用法上来讲,“美轮美奂”是一种美,然而它有自己独特的个性和严格的规范。它专指建筑物之众多、高大、华美,而不是其它形式的美。有人这样写道:“导游带着大家游览了美轮美奂的彩塑和壁画。”“《千手观音》舞蹈美轮美奂,感动了全国观众。”更为不可思议的是,有人在描写女性貌美时,也敢用“美轮美奂”来形容。造成这些错误用法的原因在于,把一个只能用于建筑的特定成语,任意扩大范围,运用到非建筑类的事物中去了。虽然随着社会的变化,语言变化发展很快,但是也不能因为很多人用错,就可以宽容地认为其词形词义可以改变。尤为值得注意的是,不能够因为时代发展,就借助让词语“发挥更大作用”的名义乱用。

    (4)“莘莘学子”多少人

    首先从读错“莘莘”来说,这个字的确有两个发音,然而,“莘莘学子”中的“莘”字应当读“shen(阴平)”,而不是记者口中发出的“xin”。

    其次是“莘莘学子”一词的使用错误问题。有很多词语,人们大体上经常看到或者使用,但是没有完全理解,所以在实际使用中常常用错。

    “莘莘学子”四个字连在一起,像个成语,其实不是成语,而是个自由组合的词组。

    “莘莘”是个叠字形容词,表示“众多”,在古汉语中用途比较宽泛。

    “莘莘”出自《国语·晋语四》:“周诗日:莘莘征夫,每怀靡及。”

    《现代汉语词典》、《汉语大词典》等辞书均释其为“众多”之意,这样,“莘莘学子”应是“众多的学子”。

    如同上面提到的那个错误标题一样,下面的例句也是因为不太理解“莘莘”之意而出了错,在“莘莘学子”前加了“一大批”、“许许多多”,或者是在“莘莘学子”后面加上了个“们”字,造成了词意重复的错误。

    例如:在大洋彼岸的美国,许许多多来自中国的莘莘学子共同为祖国祈祷;

    一大批莘莘学子走出校门,成为祖国的建设者;

    莘莘学子们站在主席台下,聆听校长的讲话。

    除此之外,还有一种错误用法需要注意,那就是在“莘莘学子”前加上“一位”、“每一个”。因为“学子”和“莘莘”连用,意思就是“众多的学生”了,所以就不能再加“一些”、“每一位”这类词了。再用这些限定,就犯了逻辑上的错误。

    例如:作为一名莘莘学子,我一定要好好学习;

    每一位莘莘学子都应当为中华崛起而读书。这些用法都是错误的。

    1、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有:孔子、孟子。

    2、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有:老子、庄子。

    3、墨家的代表人物有:墨子。

    4、法家学派化人物有:韩非子。

    5、屈宋:指战国时期的屈原、宋玉。

    6、扬马:指西汉扬雄、马司相如。

    7、三曹:指曹操、曹植、曹丕。

    8、建安七子:指孔融、王粲、陈琳、刘桢、徐干、阮禹、应玚

    9、沈诗任笔:指南朝齐梁间的沈约和任昉。

    10、初唐四杰:指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

    11、沈宋:指初唐武后时期著名的宫延诗人沈全期和宋之问。

    12、唐代诗人属于边塞诗派的有:王昌龄、岑参、高适、王之涣、李颀。

    13、张王乐府:指张籍、王建所写的乐府诗。

    14、郊寒岛瘦:苏轼语,是对中唐诗人孟郊、贾岛诗风的形象概括。

    15、元白:指中唐诗人元稹和白居易。

    16、南唐二主:指五代时南唐的两个皇帝,中主李璟和后主李煜。

    17、三苏:是苏轼、苏洵、苏辙。

    18、唐宋八大家:指韩愈、柳宗元、欧阳修、王安石、曾巩、苏轼、苏洵、苏辙。

    19、宋代词人中属于豪放派的有:苏轼、辛弃疾。

    20、宋代词人中属于婉约派的有:柳永、李清照。

    21、元代元曲四大家:指关汉卿、郑光祖、白朴、马致远。

    22、明代后七子:指宗臣、李攀龙、王世贞、谢榛、梁有誉、涂中行、吴国伦。

    23、唐宗派:是明代前后七于的反对派作家有:王慎中、唐顺之、归有光。

    24、公安派三袁:指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

    25、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指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

    26、南施北宋:指清初著名诗人施闰章和宋琬。

    27、宋诗派:即清代“同光体”诗人,代表作家是陈三立、陈衍。

    28、浙西词派:清初词派,以浙江秀水(今嘉兴市)人朱彝尊为代表。

    29、阳羡词派:清初词派,以江苏省宜兴人陈维崧为代表。

    30、常州词派:清中叶词派,代表人物是张惠言。

    31、桐城派:清中叶最著名的一个散文流派,主要作家有方苞、姚鼐。

    32、苏州作家群:清初戏曲家群体,代表人有李玉、朱素臣、朱佐朝。

    33、南洪北孔:指清初著名的戏剧家洪异和孔尚任。

    34、南社:成立于1909年,发起人为陈去病、高旭和柳亚子。88106 www.88106.info
如果您中途有事离开,请按CTRL+D键保存当前页面至收藏夹,以便以后接着观看!
最新网址:www.88106.info

如果您喜欢,请点击这里把《晨光世界的龙族》加入书架,方便以后阅读晨光世界的龙族最新章节更新连载
如果你对《晨光世界的龙族》有什么建议或者评论,请 点击这里 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