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31章:勘探(中)

最新网址:www.88106.info
88106推荐各位书友阅读:论土著与超光速文明的相互影响正文 第131章:勘探(中)
(88106 www.88106.info)    扫描,当说到这个词的时候,许多人对此的印象便是“一束蓝光从探测器上射出,凌空变为一条线并从物体上扫过。留下网格样的蓝光残留,可以从蓝光的残留里看出物体上/内凹凸不平/异常的地方。”虽然这的确听起来很美,但无论是从技术上还是实用性上,简直都是一派胡言。

    这些卫星上甚至都没有发光的功能-科研船自身除外。更别说进行那种带有科幻感的神奇又玄学的扫描方式了,现在进行的这些扫描依然是非常正经的扫描过程。在第一颗卫星到位后,依靠着最微型动量轮带来的一点微小的扭矩,它缓慢又吃力的转过身来,将镜头对准了星球的表面。虽然依靠姿态调控喷口可以做到敏捷又轻松的转向;但一来,它们不缺时间,二来,下一次使用时的动力可就得依靠那些姿态调控喷口了。

    在进行完系统自检,机械零件自检等一系列准备活动后,它终于开始了工作。传感器的可见光波段能力被激活,对着地面开始自动采集数据。最明显的变化立刻就出现在了地勤的屏幕上-一条新的发光边缘带开始在大地图上延伸,若是正常的星球,在清晰度上很容易就能分辨出刚扫描的带与其它部分的区别,不过对这种表面平整到滑稽地步的星球来说,不用上发光边缘就根本不会注意到这些变化。

    当然,这个地图绝不会只是一个可见光波段的地图。虽然可见光波段比较直接,但在其它的波段却能发现一些可见光波段下无法发现的有趣现象,例如异常的红外热源等。仅仅只是在可见光的波段运行了一小会,这个卫星便依次调整为了红外,紫外,微波,无线电波,甚至还尝试了伽马射线。看到这些不同波段的结果,一阵失望,甚至是恐惧的情绪开始在地勤与科学家蔓延。这太正常了,除了那平的几乎不按基本法的地形外,这颗星球的一切看起来都是如此的正常。令人恐惧的并不是未知的现象,而是在这现象的背后,似乎没有任何东西,任何卢纶可以支撑。

    抱有最后希望的是大气的成分,此前就已经通过光谱断定了其中氧的存在。可具体的成分目前几乎还是一无所知,如果这个大气层能非常夸张的吸收红外,让地表的温度出现误判,或许一切都还可以进行解释。但是大气成分分析是第三阶段的事,虽然理论上第三阶段可以和第二阶段同时进行,然而在第二阶段完成前直接进行第三阶段风险太大……

    这些卫星的分辨率并不高,只达到了1米的程度,但至少地面上有没有大型物体的移动这一点还是能分辨出来的。而结果则对对外星生物抱有期望的人泼了盆冷水:似乎除了一些类似超小型沙尘暴的东西在地表上移动外,这颗星球的地表上什么都没有。真正的什么都没有,除了一望无际平原与空气……

    ……

    ……

    得益于电压驱动可变光学透膜的技术突破,这些卫星在保有足够分辨率的同时,却带有大到不可思议的视角范围:接近90度!这极大的加快了扫描的进度,只要对地表曲度与距离因素带来的变形图像做点额外校正就行。基本的可见光地图已经绘制完成,和最开始的扫描结论一样,地表就是这么平,而且最令人惊奇的是,居然连一个陨石坑都没有!这让一些科学家开始讨论起“扔个铅块,看看能不能砸出一个陨石坑”这行动的可能性了,而这也立刻就遭到了艺术家与部分哲学家的一致反对,认为这是种对自然的侮辱。奇特的是,这种做法居然在民间占据了极大的市场,甚至让一些闲的没事做的市民开始集体要求政府这么做。而政府则似乎对这种做法保持一种暖味的态度,既不同意也不拒绝,十分奇怪。

    而卡特自己则是这么评价的:“tuefue(人)真是种带有破坏欲的生物。要是这颗星球在这么做后可以自己迅速变回原样,我会这么做试试的。”

    不管怎样,随着可见光部分的完成,支援方面的压力减轻,第三阶段总算是可以开始了。这也是整个勘探任务的最后,最重要的一个阶段,他们将会从这个阶段里得知星球的大气,星球的地表,是否有生物,地下几米处深的土壤结构等等……而简单的说,他们将会发送一个一次性探测车到星球地表上去!

    科研船的侧面又弹出了一个顶端稍突的圆柱形,不同的是,它没有展开太阳能板。仅仅只是飞出了十几米,它就毫不犹豫的喷射调整姿态,并开始反方向减速,它将落到一个在第二阶段已经选择好了的位置上。带有讽刺意义并有些滑稽的是,之所以在第二阶段后才进行第三阶段,是为了防止降落到高山,峡谷或者太小的大陆上。但从这个星球的地貌特征来看,实际上降落到哪里都没问题,除非正好落入沙尘暴里面……

    抛掉火箭引擎,弹出充气式隔热大底,令地勤人员紧张刺激的降落过程就这么开始了。从卫星的视角上看,一束火光从突入大气的地点开始出现,随着高度降低,火光也越来越强烈,似乎就像是一颗流星一样。着陆器舱外的温度很快就超过了800度,而这还是被隔热大底遮挡住了的部分,隔热大底本身的温度已经上升到无法测量的地步,却依然坚挺又慢速的燃烧着侵烧燃料,保持着温度不会过热。

    大气剧烈的摩擦,让这个以二十余倍音速移动的物体显得无比的耀眼,从所有的波段都是如此,等离子体开始产生,通讯的链接也随之中断。这是进入黑障区,或许大家都对这个着陆器的性能有着自信,但谁都无法真的肯定能否坚持住。设计一个可以在任何星球着陆的探测器,是种艰难到不可思议的任务;为了确保面对各种状况,他们在着陆器上也准备了多种可行的方案,但有时方案数量不是越多越好,谁也不能保证它们之间不会起冲突……

    链接重连成功!欢呼声从地勤中心里传出,不过着陆还远远没有结束。一个最直接的困难便是:离地面还有多远?

    太平的地面对直接测距显然产生了些负面的影响,而激光测距也似乎因为距离过远,收不到返回的激光。雷达也是同样的情况。但至少有一件事是完全没错的-现在的速度可以打开降落伞了!

    尽管自动的预测里,再过一会才打开降落伞会是个更好的主意,但因为高度的未知,他们还是选择以尽可能早的方式展开降落伞。反正落点偏移也不是什么问题,这里的地面足够平……

    抛掉隔热大底,圆柱的侧面弹出了两具降落伞,就算是上面没有声学传感器,他们似乎也能听见降落伞绳传来的紧绷声。幸运的是,降落伞没有崩断,下降的速度也开始再一次降低。在这等待降落的过程中,他们也总算根据得到的大气特征推算好了下降过程,再进行了几次因数变换后,便得到了准确的数值,5000米。

    4000米……

    2000米……

    从着陆器底部的摄像头看,地面的确是无比的平整,而从侧面的摄像头看去,也是一副完美的平原景象。只可惜这个平原是紫色的,又毫无生气,严重的影响了美感。

    1000米……

    雷达与激光测距相续回复了工作状态,得到的结果和之前算出的几乎一样。(注2)

    500米……

    试点火了一次反冲推进,显得一切正常。

    200米……

    100米……

    底部摄像头已经可以清晰的看见地表的阴影了,很明显,这个阴影就是着陆器自身。

    50米……

    20米……

    放下着陆支架,反冲推进器启动!

    10米……

    5米……

    1米……

    伴随着侧面镜头一阵剧烈的晃动,而底部镜头则完全变成了一片黑暗,着陆成功!

    注2:激光测距这种东西本来就很容易被大气干扰,说真的800多米的距离我都觉得有点扯,但我真的不知道能射多远……至于雷达,我可以回答说这个的雷达接受盘很小,体积也限制了发送的功率88106 www.88106.info
如果您中途有事离开,请按CTRL+D键保存当前页面至收藏夹,以便以后接着观看!
最新网址:www.88106.info

如果您喜欢,请点击这里把《论土著与超光速文明的相互影响》加入书架,方便以后阅读论土著与超光速文明的相互影响最新章节更新连载
如果你对《论土著与超光速文明的相互影响》有什么建议或者评论,请 点击这里 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