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卷 第七百零三十三章:神赐之地(六)

最新网址:www.88106.info
88106推荐各位书友阅读:移民全球正文卷 第七百零三十三章:神赐之地(六)
(88106 www.88106.info)    几千年前,如果奥尔梅克人或者他们的后来者,想沿着那些山间峡谷向北迁徙的话,倒不是必考虑米国警察的堵截。

    问题在于,聚落于墨西哥高原南部的原住民们,为什么要这样做。

    从气候类型上来看,没有被副热带高压,影响到的墨西哥高原南部,整体上属于“热带草原气候”。

    中美洲原住民要想向北迁徙的话,首先要面临的,就是截然不同的气候环境。

    在这个过程中,人和作物都需要花费很长时间,来适应新的环境。

    就改造自然、适应环境这一问题来说,墨西哥高原上的文明创造者们,有过很成功的实践。

    与热带森林气候一样,热带草原气候,也被分为“干”、“湿”两季,而不是我们在温带,所见的那种四季分明气候。

    尽管不缺乏降水,但热带气候区的降水集中度非常高。

    每年5-9月份的雨季,集中了全年8成左右的降水。

    这种旱涝两重天的景象,以及对动物生存状态造成的严重影响。

    人类解决全年水资源分配问题的关键,在于修筑水利工程。

    墨西哥高原的地形,帮助了生活在这一地区的美洲原住民,解决了用水问题。

    后世考古学家们,在奥尔梅克人的遗址中,发现了大量水渠和蓄水池的存在痕迹。

    阿兹特克人的解决方式,则显得更为的奇特。

    后世墨西哥城所在的谷地,当年也是阿兹特克Z治中心,“特诺奇提特兰”的城址所在。

    阿兹特克人并没有费力,去排除谷地中天然蓄积的湖水,后被称之为特斯科科湖,

    而是利用旱季在湖中央,修筑周长达十几公里的堤坝,以使堤坝内的水平面,

    长年维持在一个稳定高度,然后再在堤坝内填土,兴建水道纵横的城市。

    这座被西班牙人认定,与威尼斯颇为相似的城市,是如此的宏大,最高峰时甚至容纳了30万人。阿兹特克人在适应环境的创新,并不止于构筑一个水上城市,还在于他们颠覆式农田设计。

    一般的农耕思维,是在平整的土地上开垦农田,然后通过水利设施引水灌溉,阿兹特克人却是反其道而行之。

    这些农田,并没有被开垦在周边平原或者山地,而是被巧妙布设于堤坝之外的湖面上。

    有一种说法是,阿兹特克人会利用湖底生成的杂草固定木筏,然后再在木筏之上,

    堆覆营养丰富的湖泥,以此打造出一片“浮岛”式的水上农田。

    不过,阿兹特克人的真正做法,更有可能是在湖中,扎下能够高过丰水期的湖面木桩,然后再在上面架设木筏、堆覆湖泥。

    不管具体采取哪种做法来打造水上农田,阿兹特克人所种植的玉米等作物,都不会有缺水之忧了。

    淘换上来的淤泥,则能够不断为作物的生长提供养分。

    悲剧的是,在西班牙人入侵阿兹特克之后,殖民者们并不认为阿兹特克人的设计,有什么可取之处。

    更大的原因在于,TZ教徒们并不愿意美洲人,存有能够引发M族自豪感的记忆。

    因此,特诺奇提特兰所处在湖面,最终被逐渐填平。

    新的墨西哥城,则在古城遗址及被填平的湖面上,重新兴建及扩张,并成为了墨西哥合众国的首都。

    美洲原住民在农业上面,还有很多创新。

    万变不离其宗的是,不管什么样的技术创新,作物生长都离不开:阳光、水、土壤这三大要素。

    在沙漠当中,这些要素并非不能凑齐。

    比如,旧大陆最为先发的两河文明、埃及文明,都处在沙漠当中,但他们不是农业起源地。

    两大古文明的形成,得益于两地所邻的高原,能够为之带来丰沛的河水,包括营养丰富的河泥。

    反观身处墨西哥高原之上的奇瓦瓦沙漠,以及位于墨西哥高原西麓的索诺拉沙漠,却并没有成就大型冲积平原的条件。

    尽管,沙漠中会有一些小型绿洲存在,并有机会聚落一些人口,但体量限制了它们的发展空间。

    不具备交通价值,是美墨边境沙漠地带,成为文明盲区的另一个原因。

    如果科迪勒山系的米国部分,是在“前哥伦布时代”,就具备18世纪的吸引力的话,那么米墨边境那些,

    能滋养巨大仙人掌的土地,并非没有可能诞生一些,引发考古学家兴趣的绿洲文明。

    贸易将成为其发展文明、聚落人口的推进器。

    就象张骞出使西域时,在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发现的那些绿洲小国一样。

    然而,当人们满怀希望,把视线越过北纬35°这条,热沙漠气候区的北部边界后,令人崩溃的事情发生了。

    在这条气候分割线的北面,还是一片荒芜的土地。

    “沙漠”总是与“热”和“干旱”联系在一起,不过,并不是所有酷热的干旱地带,都处在热带地区。

    除了热带沙漠以外,地球上还存在有温带沙漠。

    广泛分布于我朝西北地区的沙漠,就属于温带沙漠。

    与热带沙漠区相比,温带沙漠区在日温差和年温差方面,都要大得多。

    我们的西域地区流传着的“早穿棉袄午穿纱,抱着火炉吃西瓜”的民谚,就是这一气候特点的真实写照。

    以至于,温带沙漠又被形容为“冷沙漠”,热带沙漠则为“热沙漠”。

    只不过,无论哪种沙漠,都与干旱二字紧密联系在一起。

    高大山脉对水气阻隔,以及远离海洋的位置,是我朝境内沙漠形成的主要原因。

    在北美的科迪勒山系的山谷地区,干旱气候的推手,则主要是“雨影效应”和“焚风现象”。

    所谓“雨影效应”,指的是暖湿空气到达高峻的山脉时,受地形影响被抬高,并形成降雨(使向风面成为“雨坡”)。

    而气流在抵达山脉背风面时,水气含量就已经很低了。

    同时,山谷中沉降的空气也会有所升温,进一步蒸发水分,加剧背风面的干旱效应。

    这一现象则被称之为“焚风现象”。

    雨影效应和焚风现象,广泛存在于世界各地,包括热带干旱地区以及我朝的西北干旱地区,都会受这一现象的影响。

    txt下载地址:

    手机阅读:

    88106 www.88106.info
如果您中途有事离开,请按CTRL+D键保存当前页面至收藏夹,以便以后接着观看!
最新网址:www.88106.info

如果您喜欢,请点击这里把《移民全球》加入书架,方便以后阅读移民全球最新章节更新连载
如果你对《移民全球》有什么建议或者评论,请 点击这里 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