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册 史记卷一百六 吴王濞列传第四十六

最新网址:www.88106.info
88106推荐各位书友阅读:史记新注第三册 史记卷一百六 吴王濞列传第四十六
(88106 www.88106.info)    史记卷一百六 吴王濞列传第四十六 骈宇骞 注译 吴王濞者,〔1〕高帝兄刘仲之子也。〔2〕高帝已定天下七年,立刘仲为代王。而匈奴攻代,〔3〕刘仲不能坚守,弃国亡,间行走雒阳,〔4〕自归天子。天子为骨肉故,不忍致法,废以为雒阳侯。〔5〕高帝十一年秋,〔6〕淮南王英布反,〔7〕东并荆地,〔8〕劫其国兵,西度淮,〔9〕击楚,〔10〕高帝自将往诛之。刘仲子沛侯濞年二十,有气力,以骑将从破布军蕲西会蕲,〔11〕布走。荆王刘贾为布所杀,〔12〕无后。上患吴、会稽轻悍,〔13〕无壮王以填之,〔14〕诸子少,乃立濞于沛为吴王,王三郡五十三城。〔15〕已拜受印,〔16〕高帝召濞相之,〔17〕谓曰:“若状有反相。”心独悔,业已拜,因拊其背,告曰:“汉后五十年东南有乱者,岂若邪?然天下同姓为一家也,慎无反!”濞顿首曰:“不敢。”

    【注释】〔1〕“吴王濞”,西汉诸侯王,姓刘,名濞(音pì),沛县(今江苏省沛县)人。刘邦的姪儿,刘仲的儿子。初封沛侯。高祖十二年(公元前一九五年)立为吴王,王故荆地,建都于广陵(今江苏省扬州市)。〔2〕“高帝”,即汉高祖刘邦。“刘仲”,名喜,刘邦的哥哥,曾封为代王,建都代县(今河北省蔚县东北)。〔3〕“匈奴”,我国古代北方民族之一。先后称作鬼方、混夷、猃狁、山戎等,秦时称为匈奴。古书中多称之为胡,战国时活动于燕、赵、秦以北地区。秦汉之际,冒顿单于统一各部,统一了大漠南北广大地区,散居于大漠南北,过游牧生活,善骑射。汉初,不断南下攻扰汉朝。《左传》、《史记》、《汉书》中对匈奴族的历史均有较详细的记载。〔4〕“雒阳”,古都邑名。故址在今河南省洛阳市东。因在雒水之北而得名。〔5〕“郃阳侯”,即刘仲。郃阳,古县名。故址在今陕西省合阳县东南,黄河西岸边。〔6〕“高帝十一年”,即公元前一九六年。〔7〕“淮南王英布”,即黥布。汉六县(今安徽省六安县)人。曾犯法被黥面,所以又称为黥布。秦末率领骊山刑徒起义,归附项羽,封为九江王。楚汉战争时,随何说他归汉,被封为淮南王。事详本书本传。〔8〕“荆”,封国名,建都吴县(今江苏省苏州市)。高祖十二年更名为吴国。〔9〕“度”,同渡。“淮”,指淮河。〔10〕“楚”,汉初封国。建都彭城(今江苏省苏州市)。当时的楚王是刘邦的弟弟刘交。〔11〕“蕲”,音qí。古县名。治所在今安徽省宿县南。“会甀”,古地名。在当时的蕲县以西。〔12〕“荆王刘贾”,《史记·荆燕世家》云姓刘,“不知其何属”。《汉书·荆燕吴传》云为“高帝从父兄”,则刘贾当为刘邦的从兄弟。汉六年春(公元前二○一年)刘邦废楚王信,分其地为二,立刘贾为荆王,立刘交为楚王。高祖十一年(公元前一九六年)被黥布军所杀。事详《史记·荆燕世家》、《汉书·荆燕吴传》。〔13〕“吴、会稽”,泛指春秋战国时吴、越地区。秦始皇二十五年(公元前二二二年)于原吴、越地置会稽郡。西汉时辖境相当于今江苏省长江以南,茅山以东,浙江省大部及福建省全部地区。〔14〕“填”,通镇。镇抚,安抚。〔15〕“三郡”,一般指东阳郡、章郡(《史记》、《汉书》误作豫章郡)、吴郡。〔16〕“拜受印”,古代授予官职爵位都要按一定的礼仪举行仪式。〔17〕“相”,是古代一种迷信活动,即用观察人的形貌来占测未来的凶吉。

    会孝惠、高后时,〔1〕天下初定,郡国诸侯各务自拊循其民。〔2〕吴有豫章郡铜山,〔3〕濞则招致天下亡命者盗铸钱,煮海水为盐,以故无赋,国用富饶。

    【注释】〔1〕“孝惠”,即孝惠帝刘盈,刘邦子,吕后所生。高祖三年(公元前二○五年)立为太子。汉十二年四月(公元前一九五年)高祖崩,同年五月即帝位,在位七年(公元前一九四年至前一八八年)。公元前一八八年崩于未央宫。事详《史记》、《汉书》本传。“高后”,汉高祖刘邦的妻子,姓吕名雉。汉惠帝刘盈的母亲。秦末单父(今山东省单县)人。其子惠帝即位后她掌握实际政权。惠帝死后,临朝称制,主政柄八年(公元前一八七年至前一八○年)。她排斥刘邦旧臣,立诸吕为王。她死后诸吕叛乱,为周勃、陈平等所平定。周勃等拥立文帝,恢复了刘汉政权。〔2〕“郡国诸侯”,秦置天下为郡县,汉鉴于秦以郡县而亡,于是分国内为国与郡二种行政区划。郡为朝廷直辖,国以封同姓、异姓诸侯。其后中央集权,郡县遂成常制。这里的“郡国诸侯”指诸侯封国国王及郡守。〔3〕“豫章郡”,此处原文有误,当作章郡、或鄣郡。“豫”,字当为衍文。当时豫章郡属长沙国,不属吴国所管。下文“因削吴之豫章郡”、“削吴会稽豫章书至”并系“章郡”之误。

    孝文时,〔1〕吴太子入见,〔2〕得侍皇太子饮博。〔3〕吴太子师傅皆楚人,〔4〕轻悍,又素骄,博,争道,不恭,皇太子引博局提吴太子,〔5〕杀之。于是遣其丧归葬。至吴,吴王愠曰:“天下同宗,〔6〕死长安即葬长安,〔7〕何必来葬为!”复遣丧之长安葬。吴王由此稍失藩臣之礼,〔8〕称病不朝。京师知其以子故称病不朝,〔9〕验问实不病,诸吴使来,辄系责治之。吴王恐,为谋滋甚。及后使人为秋请,〔10〕上复责问吴使者,使者对曰:“王实不病,汉系治使者数辈,以故遂称病。且夫‘察见渊中鱼,不祥’。〔11〕今王始诈病,及觉,见责急,愈益闭,恐上诛之,计乃无聊。唯上弃之而与更始。”〔12〕于是天子乃赦吴使者归之,而赐吴王几杖,〔13〕老,不朝。吴得释其罪,谋亦益解。然其居国以铜盐故,百姓无赋。卒践更,〔14〕辄与平贾。〔15〕岁时存问茂材,赏赐闾里。佗郡国吏欲来捕亡人者,〔16〕讼共禁弗予。〔17〕如此者四十余年,以故能使其众。

    【注释】〔1〕“孝文”,即孝文皇帝刘恒。刘邦的儿子,薄姬所生。高祖平代地后曾立为代王。吕后死后,周勃、陈平平定诸吕叛乱以后,拥立刘恒为帝,在位二十二年(公元前一七九年至前一五七年)。在位期间提倡农耕,主张清静无为,与民休息,所以全国经济渐次恢复,政治稳定。旧史与其子景帝两代并称为“文景之治”。事详《史记》、《汉书》本纪。〔2〕“吴太子”,吴王刘濞的儿子。《史记索隐》引姚氏云:“《楚汉春秋》云吴太子名贤,字德明。”〔3〕“皇太子”,即后来的景帝刘启。“饮博”,喝酒下棋。〔4〕“师傅”,指太师、太傅。皆为辅佐太子的官。〔5〕“博局”,棋盘。〔6〕“同宗”,同一宗族的人。宗、族分言则族亲于宗。〔7〕“长安”,西汉王朝的都城。故址在今陕西省西安市西北。〔8〕“藩臣”,封建王朝的属国称藩国,其王侯称为藩臣。〔9〕“京师”,国都。这里指朝廷。〔10〕“秋请”,秋天诸侯到京城朝见皇帝曰秋请。〔11〕“察见渊中鱼,不祥”,古代谚语。语出《韩非子·说林上》、《列子·说符篇》。《列子》原文是“察见渊鱼者不祥,智料隐匿者有殃”,意思是看见渊中的鱼将会有不祥的事,知道了别人隐匿的事情将会招致祸殃。〔12〕“更始”,这里指赦免罪过,使之除旧布新。〔13〕“几杖”,即几案和手杖,以供老人平时靠身和走路时扶持之用。古代以赐几杖来表示对老年人的尊敬。《礼·曲礼上》云:“大夫七十而致事,若不得谢则必赐之几杖。”〔14〕“卒践更”,汉代更赋的一种名称。更有三种:卒更、践更、过更。一月一换叫卒更;出钱雇人代为应征服役叫践更;出钱三百入官,官以钱给戍者叫过更。〔15〕“平贾”,《汉书·沟洫志》苏林注云:“平贾,以钱取人为卒,顾其时庸之平贾也。”如淳说:“律说,平贾一月,得钱二千。”《史记会注考证》云:“盖本无定数,随时而盈缩,故云平贾。”可备一说。〔16〕“佗”,同他。〔17〕“讼”,《汉书》作“颂”,如淳读“讼”为“公”,以“公共”二字连读,为共同之意。似可从。或云“讼”当读为“容”,为收容、保容之意。可备一说。

    晁错为太子家令,〔1〕得幸太子,数从容言吴过可削。〔2〕数上书说孝文帝,文帝宽,不忍罚,以此吴日益横。及孝景帝即位,错为御史大夫,〔3〕说上曰:“昔高帝初定天下,昆弟少,诸子弱,大封同姓,故王孽子悼惠王王齐七十余城,〔4〕庶弟元王王楚四十余城,〔5〕兄子濞王吴五十余城,封三庶孽,分天下半。今吴王前有太子之郄,〔6〕诈称病不朝,于古法当诛,文帝弗忍,因赐几杖。德至厚,当改过自新。乃益骄溢,即山铸钱,煮海水为盐,诱天下亡人,谋作乱。今削之亦反,不削之亦反。削之,其反亟,祸小;不削,反迟,祸大。”三年冬,楚王朝,晁错因言楚王戊往年为薄太后服,〔7〕私奸服舍,〔8〕请诛之。诏赦,罚削东海郡。〔9〕因削吴之豫章郡、会稽郡。及前二年赵王有罪,〔10〕削其河间郡。〔11〕胶西王卬以卖爵有奸,〔12〕削其六县。

    【注释】〔1〕“晁错”,汉颍川(今河南省禹县)人。西汉政论家。文帝时任太常掌故,后为太子家令。景帝即位,任御史大夫,是景帝的重要谋臣。他坚持“重本仰末”政策,主张纳粟受爵;又建议募民充实塞下以防匈奴攻掠;请削诸侯封地以尊京师等都被景帝采纳。景帝三年(公元前一五四年)正月,吴楚七国以诛晁错为名,发动叛乱,帝用袁盎的建议,斩错于东市。事详《史记》、《汉书》本传。“太子家令”,太子的属官名。秦设太子家令,汉沿设,掌太子家事。〔2〕“从容”,通“怂恿”。〔3〕“御史大夫”,官名。秦置。其位仅次于丞相。主管弹劾、纠察以及掌管图籍祕书。汉沿设,与丞相、太尉合称三公。〔4〕“孽子”,即庶子,非嫡妻所生的儿子。“悼惠王”,即刘肥,刘邦的儿子。外妇曹氏所生。高祖六年(公元前二○一年)立为齐王,都临淄(今山东省淄博市东北)。事详本书《齐悼惠王世家》、《汉书·高五王传》。〔5〕“元王”,即刘交,字游。刘邦的同母(《汉书》作同父)弟弟。高祖六年(公元前二○一年)立为楚王,都彭城(今江苏省徐州市)。事详本书《楚元王世家》、《汉书·楚元王传》。〔6〕“郄”,同隙。“吴王前有太子之郄”指上文所提到的吴王刘濞的太子与文帝的皇太子(即后来的景帝刘启)在一起饮酒下棋,因争棋路而被皇太子用博局击杀事。〔7〕“楚王戊”,即楚王刘交的孙子刘戊。刘交死后立子夷王郢为楚王,夷王郢死后立刘戊为楚王。后刘戊与吴王起兵反汉,汉绝吴楚粮道,楚王刘戊自杀。事见本书《楚元王世家》。“薄太后”,即薄姬。刘邦的嫔妃,文帝刘恒的母亲。高祖死后,从其子刘恒去代,为代王太后。死于景帝前元二年(公元前一五五年)。〔8〕“服舍”,古代居丧时住的房子称服舍。〔9〕“东海郡”,秦郡名。楚汉之际亦称郯郡,治所在郯(今山东省郯城县北)。〔10〕“赵王”,即刘遂,刘邦子刘友的儿子。高后死后立为赵王。后与吴楚起兵反汉,拒守邯郸,后邯郸被汉军攻破而自杀。事见本书《楚元王世家》。〔11〕“河间郡”,汉高祖置,文帝改称国,其后或称郡或称国。治所在今河北省献县东南。〔12〕“胶西王卬”,即刘卬,齐悼惠王刘肥的儿子。原为昌平侯,文帝十六年(公元前一六四年)立为胶西王。后与吴楚起兵反汉被汉军击杀。事见本书《齐悼惠王世家》。

    汉廷臣方议削吴。吴王濞恐削地无已,因以此发谋,欲举事。念诸侯无足与计谋者,闻胶西王勇,好气,喜兵,诸齐皆惮畏,〔1〕于是乃使中大夫应高誂胶西王。〔2〕无文书,口报曰:“吴王不肖,有宿夕之忧,不敢自外,使喻其欢心。”王曰:“何以教之?”高曰:“今者主上兴于奸,饰于邪臣,好小善,听谗贼,擅变更律令,侵夺诸侯之地,征求滋多,诛罚良善,日以益甚。里语有之,〔3〕‘舐糠及米’。〔4〕吴与胶西,知名诸侯也,一时见察,恐不得安肆矣。吴王身有内病,不能朝请二十余年,尝患见疑,无以自白,今胁肩累足,犹惧不见释。窃闻大王以爵事有適,〔5〕所闻诸侯削地,罪不至此,此恐不得削地而已。”王曰:“然,有之。子将奈何?”高曰:“同恶相助,同好相留,同情相成,同欲相趋,同利相死。今吴王自以为与大王同忧,愿因时循理,弃躯以除患害于天下,亿亦可乎?”王瞿然骇曰:“寡人何敢如是?今主上虽急,固有死耳,安得不戴?”高曰:“御史大夫晁错,荧惑天子,侵夺诸侯,蔽忠塞贤,朝廷疾怨,诸侯皆有倍畔之意,〔6〕人事极矣。〔7〕彗星出,蝗虫数起,此万世一时,而愁劳圣人之所以起也。故吴王欲内以晁错为讨,外随大王后车,彷徉天下,〔8〕所乡者降,〔9〕所指者下,天下莫敢不服。大王诚幸而许之一言,则吴王率楚王略函谷关,〔10〕守荥阳敖仓之粟,〔11〕距汉兵。〔12〕治次舍,〔13〕须大王。大王有幸而临之,则天下可并,两主分割,不亦可乎?”王曰:“善。”高归报吴王,吴王犹恐其不与,乃身自为使,使于胶西,面结之。

    【注释】〔1〕“诸齐”,齐悼惠王刘肥死后,文帝将齐国一分为七,分别封给刘肥的七个儿子,称为诸齐。即下文所提到的齐王(刘将闾)、菑川王(刘贤)、胶东王(刘雄渠)、济南王(刘辟光)、济北王(刘志)、胶西王(刘卬)、阳城王(刘章)。〔2〕“中大夫”,官名,属郎中令。据《汉书·百官公卿表》记载“掌论议”。武帝太初元年改称光禄大夫,秩比二千石。“应高”,人名。生平不详,《史记》仅此一见。〔3〕“里语”,乡里流传的俗语。〔4〕“舐糠及米”,像狗用舌头舔吃食物一样,吃完了糠还要吃米。比喻自外及内逐渐蚕食。〔5〕“適”,同谪,谴责,惩罚。〔6〕“倍畔”,同背叛。〔7〕“极”,同亟。紧急。〔8〕“彷徉”,徘徊,游荡。这里是驰骋的意思。〔9〕“乡”,同向。〔10〕“函谷关”,战国时秦置。因关在谷中,深险如函而得名。故址在今河南省灵宝县东北。〔11〕“荥阳敖仓”,秦代在中原建立的重要粮仓。故址在今河南省郑州市西北邙山上。〔12〕“距”,同拒。〔13〕“次舍”,官吏值宿退息的处所及其所居官署称为次舍。

    胶西群臣或闻王谋,谏曰:“承一帝,至乐也。今大王与吴西乡,弟令事成,〔1〕两主分争,患乃始结。诸侯之地不足为汉郡什二,而为畔逆以忧太后,〔2〕非长策也。”王弗听。遂发使约齐、菑川、胶东、济南、济北,〔3〕皆许诺,而曰“城阳景王有义,〔4〕攻诸吕,勿与,事定分之耳。”

    【注释】〔1〕“弟”,同第。假使。〔2〕“太后”,指胶西王刘卬的母亲。〔3〕“齐”,指齐王刘将闾。“菑川”,指菑川王刘贤。“胶东”,指胶东王刘雄渠。“济南”,指济南王刘辟光。“济北”,指济北王刘志。〔4〕“城阳景王”,即刘章。他曾参与平定吕台、吕产、吕禄之乱,所以此处说他“有义”。《史记·集解》引徐广说,此时城阳王当为刘章之子刘喜(城阳恭王)。盖刘章此时已死,其爵位由其子来继承。

    诸侯既新削罚,振恐,〔1〕多怨晁错。及削吴会稽、豫章郡书至,则吴王先起兵,胶西正月丙午诛汉吏二千石以下,〔2〕胶东、菑川、济南、楚、赵亦然,〔3〕遂发兵西。齐王后悔,饮药自杀,〔4〕畔约。济北王城坏未完,其郎中令劫守其王,〔5〕不得发兵。胶西为渠率,〔6〕胶东、菑川、济南共攻围临菑。〔7〕赵王遂亦反,阴使匈奴与连兵。

    【注释】〔1〕“振”,同震。〔2〕“二千石”,汉代内至九卿郎将,外至郡守尉的俸禄等级都是二千石。其中又分三等:中二千石,月得百八十斛;二千石,月得百二十斛;比二千石,月得百斛。〔3〕“赵”,指赵王刘遂。〔4〕“齐王后悔,饮药自杀”,齐王刘将闾曾与吴王濞等谋反,后来他又犹豫不决,不服从指挥。后来胶西王刘卬、菑川王刘贤、济南王刘辟光率领三国兵重围临菑,攻打齐王刘将闾。后刘将闾又与三国通谋,约未定,汉军至,击破三国兵,解齐国。后汉军听说刘将闾与三国有谋,于是移兵伐齐,齐王刘将闾害怕,因此服药自杀。〔5〕“郎中令”,官名,秦置,汉沿设。为侍从之职,守卫宫廷门户。“劫守”,用威力控制。〔6〕“渠率”,或作渠帅。首领。〔7〕“临菑”,古邑名。故址在今山东省淄博市北面。

    七国之发也,吴王悉其士卒,下令国中曰:“寡人年六十二,身自将。少子年十四,亦为士卒先。诸年上与寡人比,下与少子等者,皆发。”发二十余万人。南使闽越、〔1〕东越,〔2〕东越亦发兵从。

    【注释】〔1〕“闽越”,或作闽粤。越王勾践的后裔。秦并天下以后,在其地设闽中郡。汉五年,立闽越首领无诸为闽越王,建都东冶(今福建省福州市)。辖境在今浙江南部和福建北部地区。汉惠帝时又分为东越、闽越两国。元鼎六年(公元前一一一年)并入会稽郡。〔2〕“东越”,也是越王勾践的后裔。指东海王。孝惠三年,以闽君摇功多,立摇为东海王,亦称东瓯王。建都东瓯(今浙江省温州市)。闽越、东越事详见本书《东越列传》、《汉书·西南夷两粤朝鲜传》。

    孝景帝三年正月甲子,〔1〕初起兵于广陵。〔2〕西涉淮,〔3〕因并楚兵。发使遗诸侯书曰:“吴王刘濞敬问胶西王、胶东王、菑川王、济南王、赵王、楚王、淮南王、衡山王、庐江王、故长沙王子:〔4〕幸教寡人!以汉有贼臣,无功天下,侵夺诸侯地,使吏劾系讯治,以僇辱之为故,不以诸侯人君礼遇刘氏骨肉,绝先帝功臣,进任奸宄,诖乱天下,欲危社稷。陛下多病志失,不能省察。欲举兵诛之,谨闻教。敝国虽狭,地方三千里;人虽少,精兵可具五十万。寡人素事南越三十余年,〔5〕其王君皆不辞分其卒以随寡人,又可得三十余万。寡人虽不肖,愿以身从诸王。越直长沙者,〔6〕因王子定长沙以北,西走蜀、汉中。〔7〕告越、楚王、淮南三王,与寡人西面;齐诸王与赵王定河间、河内,〔8〕或入临晋关,〔9〕或与寡人会雒阳;燕王、赵王固与胡王有约,〔10〕燕王北定代、云中,〔11〕抟胡众入萧关,〔12〕走长安,匡正天子,以安高庙。〔13〕愿王勉之。楚元王子、淮南三王或不沐洗十余年,〔14〕怨入骨髓,欲一有所出之久矣,寡人未得诸王之意,未敢听。今诸王苟能存亡继绝,振弱伐暴,以安刘氏,社稷之所愿也。敝国虽贫,寡人节衣食之用,积金钱,修兵革,聚谷食,夜以继日,三十余年矣。凡为此,愿诸王勉用之。能斩捕大将者,赐金五千斤,封万户;列将,三千斤,封五千户;裨将,〔15〕二千斤,封二千户;二千石,千斤,封千户;千石,〔16〕五百斤,封五百户,皆为列侯。〔17〕其以军若城邑降者,卒万人,邑万户,如得大将;人户五千,如得列将;人户三千,如得裨将;人户千,如得二千石;其小吏皆以差次受爵金。佗封赐皆倍军法。〔18〕其有故爵邑者,更益勿因。愿诸王明以令士大夫,弗敢欺也。寡人金钱在天下者往往而有,非必取于吴,诸王日夜用之弗能尽。有当赐者告寡人,寡人且往遗之。敬以闻。”

    【注释】〔1〕“孝景帝三年”,即公元前一五四年。“正月甲子”,景帝三年正月为甲申朔,无甲子日。据本书《孝景本纪》记载,吴王刘濞起兵于正月乙巳(正月二十二日),当以《本纪》为是。〔2〕“广陵”,当时吴国的国都,故址在今江苏省扬州市。〔3〕“淮”,即淮河。〔4〕“淮南王、衡山王、庐江王”,淮南王刘长死后,文帝把淮南国一分为三,分别封给原淮南厉王刘长的三个儿子。其中阜陵侯刘安封为淮南王;安阳侯刘勃封为衡山王;周阳侯刘赐为庐江王。事详本书《淮南衡山王列传》、《汉书·淮南衡山济北王传》。“故长沙王子”,指原长沙王吴芮后四世的两个庶子。因是庶子,所以不能继承王位,只得封为列侯。为此他们心怀不满,所以吴王濞引诱他们一起反叛。〔5〕“南越”,亦作南粤。秦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二一四年)在今广东、广西一带置桂林、南海、象郡。秦朝末年,南海郡尉赵佗兼并三郡建立南越国,自号南越武王,建都番禺(今广东省广州市)。辖境在今广东、广西及越南大部分地区。〔6〕“直”,直接相连。〔7〕“蜀、汉中”,泛指今四川省和陕西省南部地区。〔8〕“河内”,古郡名。治所在怀县(今河南省武陟县西南),辖境在今河南省汤阴、汲县、新乡以西,黄河以北地区。〔9〕“临晋关”,战国时魏置,为古代秦、晋之间的重要通道。故址在今陕西省大荔县东的黄河西岸。〔10〕“燕王”,文帝元年徙琅邪王刘泽为燕王,刘泽死后,其子刘嘉继承王位。刘嘉死后其子刘定国继承王位。此时的燕王是刘泽的孙子刘定国。事详本书《荆燕世家》、《汉书·荆燕吴传》。〔11〕“代”,汉初同姓九国之一。高帝六年(公元前二○一年),以云中、雁门、代三郡五十三县置代国,都代县(今河北省蔚县东北)。高祖十一年去云中郡,加太原郡。“云中”,古郡名。治所在今内蒙古自治区托克托县东北。〔12〕“抟”,同专,统率。“萧关”,古关名。是关中通向塞北的交通要道。故址在今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县东南。〔13〕“高庙”,刘邦的祠庙。〔14〕“楚元王子”,指楚元王刘交的儿子刘礼、刘富、刘岁、刘艺、刘调。“沐洗”,引申为沐恩,比喻身受其润。或说因心有所怀,志不在沐。似非。〔15〕“裨将”,副将领。〔16〕“千石”,汉时如丞相长史、大司马长史、御史中丞等都属于千石官。月俸谷八十斛。〔17〕“列侯”,本名彻侯,后因避汉武帝讳而改彻侯为通侯,亦称列侯。此处为太史公著书时所改。秦置爵分二十级,彻侯最高。汉承秦制,金印紫绶。〔18〕“佗”,其他。“倍军法”,比军法加倍赏赐。

    七国反书闻天子,天子乃遣太尉条侯周亚夫将三十六将军,〔1〕往击吴楚;遣曲周侯郦寄击赵;〔2〕将军栾布击齐;〔3〕大将军窦婴屯荥阳,〔4〕监齐赵兵。

    【注释】〔1〕“太尉”,官名。秦置,汉沿设。金印紫绶。掌军事。其尊与丞相相等。“条侯周亚夫”,沛县(今江苏省沛县)人。绛侯周勃的儿子。初封为条侯。文帝时任将军,景帝时任太尉。在平定吴楚之乱后,因功迁为丞相。后因谏废栗太子触犯了景帝,谢病免归。后又因其子私买御用物品被诬为谋反下狱,绝食五日,呕血而死。事详本书《绛侯周勃世家》、《汉书·周勃传》。〔2〕“曲周侯郦寄”,高阳(今河南省杞县西南)人。曲周侯郦商的儿子,郦商死后袭封为侯。此时任将军。曲周,县名。故址在今河北省曲周县东北。〔3〕“栾布”,梁(今河南省商丘一带)人。曾为燕王臧荼的都尉,梁王彭越的大夫。文帝时任燕国丞相。景帝时因平吴楚之乱有功被封为俞侯。事详本书《季布栾布列传》、《汉书·季布栾布田叔传》。〔4〕“窦婴”,字王孙,观津(今河北省衡水县东)人。景帝的母亲窦太后的侄儿。开始为詹事,吴楚七国反叛时被景帝任命为大将军,守荥阳,监齐、赵兵。平定七国叛乱之后被封为魏其侯。后因罪被诛。

    吴楚反书闻,兵未发,窦婴未行,言故吴相袁盎。〔1〕盎时家居,诏召入见。上方与晁错调兵笇军食,〔2〕上问袁盎曰:“君尝为吴相,知吴臣田禄伯为人乎?〔3〕今吴楚反,于公何如?”对曰:“不足忧也,今破矣。”上曰:“吴王即山铸钱,煮海水为盐,诱天下豪桀,白头举事。若此,其计不百全,岂发乎?何以言其无能为也?”袁盎对曰:“吴有铜盐利则有之,安得豪桀而诱之!诚令吴得豪桀,亦且辅王为义,不反矣。吴所诱皆无赖子弟,亡命铸钱奸人,故相率以反。”晁错曰:“袁盎策之善。”上问曰:“计安出?”盎对曰:“愿屏左右。”上屏人,独错在。盎曰:“臣所言,人臣不得知也。”乃屏错。错趋避东厢,恨甚。上卒问盎,盎对曰:“吴楚相遗书,曰‘高帝王子弟各有分地,今贼臣晁错擅適过诸侯,〔4〕削夺之地’。故以反为名,西共诛晁错,复故地而罢。方今计独斩晁错,发使赦吴楚七国,复其故削地,则兵可无血刃而俱罢。”于是上嘿然良久,曰:“顾诚何如,吾不爱一人以谢天下。”盎曰:“臣愚计无出此,愿上孰计之。”乃拜盎为太常,〔5〕吴王弟子德侯为宗正。〔6〕盎装治行。后十余日,上使中尉召错,〔7〕绐载行东市。〔8〕错衣朝衣斩东市。则遣袁盎奉宗庙,宗正辅亲戚,使告吴如盎策。至吴,吴楚兵已攻梁壁矣。〔9〕宗正以亲故,先入见,谕吴王使拜受诏。吴王闻袁盎来,亦知其欲说己,笑而应曰:“我已为东帝,尚何谁拜?”不肯见盎而留之军中,欲劫使将。盎不肯,使人围守,且杀之,盎得夜出,步亡去,走梁军,遂归报。

    【注释】〔1〕“袁盎”,亦作爰盎。字丝,楚国人,后迁至安陵(今陕西省咸阳市东北)。历任齐相、吴相。他本为游侠,因“多受吴王金钱,专为蔽匿,言不反”之名,被御史大夫晁错告发,降为庶人。吴楚等七国以诛晁错为名发动叛乱时,他借此向景帝建议诛杀晁错。吴楚反叛被平定以后,为楚王礼相。后被梁孝王刘武派人所杀。事详本书《袁盎晁错列传》、《汉书·爰盎晁错传》。〔2〕“笇”,通算。〔3〕“田禄伯”,吴王刘濞的大将军。事迹不详,《史记》仅二见。〔4〕“適”,通谪。“適过”,责备,谴责。〔5〕“太常”,官名。秦置奉常。汉景帝中元六年改名太常。为九卿之一。掌管礼乐郊庙社稷事宜。〔6〕“德侯”,高祖封吴王濞的弟弟刘广为德侯。此时的德侯为刘广的儿子刘通袭封。“宗正”,官名。秦置,汉沿设。掌管王室亲族的事务。〔7〕“中尉”,秦汉时武官名。掌管京城的治安。〔8〕“东市”,汉代在长安东市处决判死刑的人。后以东市为刑场的代称。〔9〕“梁”,郡国名。高祖五年改砀郡为梁国,建都睢阳(今河南省商丘县南)。这时的梁王是景帝刘启的弟弟刘武。

    条侯将乘六乘传,〔1〕会兵荥阳。至雒阳,见剧孟,〔2〕喜曰:“七国反,吾乘传到此,不自意全。又以为诸侯已得剧孟,剧孟今无动。吾据荥阳,以东无足忧者。”至淮阳,〔3〕问父绛侯故客邓都尉曰:〔4〕“策安出?”客曰:“吴兵锐甚,难与争锋。楚兵轻,不能久。方今为将军计,莫若引兵东北壁昌邑,〔5〕以梁委吴,吴必尽锐攻之。将军深沟高垒,使轻兵绝淮泗口,〔6〕塞吴饷道。彼吴梁相敝而粮食竭,乃以全强制其罢极,破吴必矣。”条侯曰:“善。”从其策,遂坚壁昌邑南,轻兵绝吴饷道。

    【注释】〔1〕“乘传”,古代驿站用四匹下等马拉的车。〔2〕“剧孟”,雒阳人。当时有名的游侠。〔3〕“淮阳”,古县名,治所在今河南省淮阳县。梁玉绳《史记志疑》云:“据下文引兵壁昌邑,而由雒阳到昌邑不得过淮阳。疑‘淮阳’为‘荥阳’之误。”可备一说。〔4〕“都尉”,官名。即郡尉。景帝中二年更名郡守为太守,郡尉为都尉。都尉是辅佐郡守掌管全郡军事。〔5〕“昌邑”,秦县名,治所在今山东省巨野县东南。〔6〕“淮泗口”,即泗水流入淮河的交界处。在今江苏省盱台县东北(洪泽湖一带)。

    吴王之初发也,吴臣田禄伯为大将军。田禄伯曰:“兵屯聚而西,无佗奇道,难以就功。臣愿得五万人,别循江淮而上,〔1〕收淮南、长沙,入武关,〔2〕与大王会,此亦一奇也。”吴王太子谏曰:〔3〕“王以反为名,此兵难以藉人,藉人亦且反王,奈何?且擅兵而别,多佗利害,未可知也,徒自损耳。”吴王即不许田禄伯。

    【注释】〔1〕“江”,指长江。〔2〕“武关”,古关名。故址在今陕西省丹凤县东南。〔3〕“吴王太子”,此指刘子驹。

    吴少将桓将军说王曰:〔1〕“吴多步兵,步兵利险;汉多车骑,车骑利平地。愿大王所过城邑不下,直弃去,疾西据雒阳武库,食敖仓粟,阻山河之险以令诸侯,虽毋入关,〔2〕天下固已定矣。即大王徐行,留下城邑,汉军车骑至,驰入梁楚之郊,事败矣。”吴王问诸老将,老将曰:“此少年推锋之计可耳,安知大虑乎!”于是王不用桓将军计。

    【注释】〔1〕“少将”,年轻的将领。“桓将军”,吴王濞的部将。事迹不详,《史记》仅此一见。〔2〕“关”,指函谷关。

    吴王专并将其兵,未度淮,〔1〕诸宾客皆得为将、校尉、候、司马,〔2〕独周丘不得用。〔3〕周丘者,下邳人,〔4〕亡命吴,酤酒无行,〔5〕吴王濞薄之,弗任。周丘上谒,说王曰:“臣以无能,不得待罪行间。〔6〕臣非敢求有所将,愿得王一汉节,〔7〕必有以报王。”王乃予之。周丘得节,夜驰入下邳。下邳时闻吴反,皆城守。至传舍,〔8〕召令。令入户,使从者以罪斩令。遂召昆弟所善豪吏告曰:“吴反兵且至,至,屠下邳不过食顷。今先下,家室必完,能者封侯矣。”出乃相告,下邳皆下。周丘一夜得三万人,使人报吴王,遂将其兵北略城邑。比至城阳,兵十余万,破城阳中尉军。闻吴王败走,自度无与共成功,即引兵归下邳。未至,疽发背死。〔9〕 【注释】〔1〕“度”,同渡。〔2〕“将”,指将领、将帅。“校尉”,武职名。西汉时为掌管特种部队的首领。“候”,指军候。“司马”,指军司马。汉宫门及大将军、将军、校尉之属官都有司马,分别掌管指挥、参谋、军法、军需等工作。〔3〕“周丘”,下邳人。当时有名的壮士。《史记》仅二见。主要事迹即本篇所记。〔4〕“下邳”,秦县名,治所在今江苏省睢宁县西北。〔5〕“酤”,音gū,买酒。“无行”,品行不好。“行”,音xíng。〔6〕“待罪”,古代下向上陈奏时自谦之词。意谓身居其职而力不能胜任,必将获罪,故称待罪。〔7〕“节”,符节。古代派遣使臣时所拿一种凭证,多用竹、木制成。〔8〕“传舍”,古代供来往行人休止居住的处所。〔9〕“疽”,音jū,结成块状的一种毒疮。浮浅者为痈,深厚者为疽。

    二月中,吴王兵既破,败走,于是天子制诏将军曰:〔1〕“盖闻为善者,天报之以福;为非者,天报之以殃。高皇帝亲表功德,建立诸侯,幽王、悼惠王绝无后,〔2〕孝文皇帝哀怜加惠,王幽王子遂、悼惠王子卬等,〔3〕令奉其先王宗庙,为汉藩国,〔4〕德配天地,明并日月。吴王濞倍德反义,诱受天下亡命辠人,〔5〕乱天下币,〔6〕称病不朝二十余年,有司数请濞罪,〔7〕孝文皇帝宽之,欲其改行为善。今乃与楚王戊、赵王遂、胶西王卬、济南王辟光、菑川王贤、胶东王雄渠约从反,为逆无道,起兵以危宗庙,贼杀大臣及汉使者,迫劫万民,夭杀无罪,烧残民家,掘其丘冢,甚为暴虐。今卬等又重逆无道,烧宗庙,卤御物,〔8〕朕甚痛之。〔9〕朕素服避正殿,〔10〕将军其劝士大夫击反虏。击反虏者,深入多杀为功,斩首捕虏比三百石以上者皆杀之,〔11〕无有所置。敢有议诏及不如诏者,皆要斩。”〔12〕 【注释】〔1〕“制诏”,即诏令。古代皇帝传达命令的一种形式。秦制,命为“制”,用以颁布法令制度;令为“诏”,用以传达一般政令。汉制,皇帝文书有四种:策书、制书、诏书、戒敕。制书诏令三公,诏书则布告臣民。〔2〕“幽王”,即指刘邦之子刘友。初封淮阳王,吕后时徙为赵王。后被吕后幽禁饿死。谥曰“幽”,故称“幽王”。“悼惠王”,指齐王刘肥。刘肥死后其子刘襄袭封;刘襄死后其子刘则袭封,刘则死后无子国除。〔3〕“王幽王子遂”,即刘遂。吕后死后,大臣诛杀吕禄等,立刘遂为赵王。“悼惠王子卬等”,卬即刘肥子刘卬,文帝十六年封为胶西王。文帝时还分封刘肥子刘章为城阳王、子刘兴居为济北王、子刘将闾为齐王、子刘辟光为济南王、子刘贤为菑川王、子刘雄渠为胶西王。〔4〕“藩国”,封建王朝的属国称为藩国。〔5〕“辠”,同罪。〔6〕“乱天下币”,指吴王濞私自铸钱,扰乱天下的钱币。〔7〕“有司”,官吏。古代设官分职,事各有专司,故称有司。〔8〕“卤”,通掳。“御物”,指供宗庙使用的服器。〔9〕“朕”,第一人称“我”。古人自称为朕,无贵贱之分。自秦始皇起,专用为皇帝的自称。〔10〕“素服”,白服。古代遇凶丧之事用素服。穿着素服,离开正殿,以示躲避凶丧之事。〔11〕“三百石以上”,指俸禄在三百石以上的官吏。〔12〕“要斩”,即腰斩。古代死刑的一种。

    初,吴王之度淮,与楚王遂西败棘壁,〔1〕乘胜前,锐甚。梁孝王恐,遣六将军击吴,又败梁两将,士卒皆还走梁。梁数使使报条侯求救,条侯不许。又使使恶条侯于上,上使人告条侯救梁,复守便宜不行。梁使韩安国及楚死事相弟张羽为将军,〔2〕乃得颇败吴兵。吴兵欲西,梁城守坚,不敢西,即走条侯军,会下邑。〔3〕欲战,条侯壁,不肯战。吴粮绝,卒饥,数挑战,遂夜奔条侯壁,惊东南。条侯使备西北,果从西北入。吴大败,士卒多饥死,乃畔散。于是吴王乃与其麾下壮士数千人夜亡去,〔4〕度江走丹徒,〔5〕保东越。东越兵可万余人,乃使人收聚亡卒。汉使人以利啗东越,东越即绐吴王,吴王出劳军,即使人杀吴王,〔6〕盛其头,驰传以闻。〔7〕吴王子子华、子驹亡走闽越。吴王之弃其军亡也,军遂溃,往往稍降太尉、梁军。楚王戊军败,自杀。

    【注释】〔1〕“棘壁”,古地名,故址在今河南省永城县西北。〔2〕“韩安国”,字长孺,汉梁国成安(今河南省临汝县)人,后迁睢阳(今河南省商丘县南)。初事梁孝王为中大夫。景帝三年吴楚七国反叛,他任将军击败吴兵,由此显名。武帝时为御史大夫,后为卫尉。元光二年,匈奴大入境,他任材官将军,后兵败,不久病死。事详本书《韩长孺列传》、《汉书·韩安国传》。“张羽”,楚相张尚的弟弟。吴楚七国叛乱时他率兵击败吴兵,由此显名。〔3〕“下邑”,古县名,治所在今安徽省砀山县西。〔4〕“麾下”,部下。〔5〕“度”,同渡。“丹徒”,古县名,治所在今江苏省丹徒县。〔6〕“”,音cōng,矛戟一类的武器。〔7〕“驰传”,驾驶驿站车马急行。

    三王之围齐临菑也,〔1〕三月不能下。汉兵至,胶西、胶东、菑川王各引兵归。胶西王乃袒跣,〔2〕席稿,〔3〕饮水,谢太后。〔4〕王太子德曰:〔5〕“汉兵远,臣观之已罢,可袭,愿收大王余兵击之,击之不胜,乃逃入海,未晚也。”王曰:“吾士卒皆已坏,不可发用。”弗听。汉将弓高侯颓当遗王书曰:〔6〕“奉诏诛不义,降者赦其罪,复故;不降者灭之。王何处,须以从事。”王肉袒叩头汉军壁,谒曰:“臣卬奉法不谨,惊骇百姓,乃苦将军远道至于穷国,敢请菹醢之罪。”〔7〕弓高侯执金鼓见之,〔8〕曰:“王苦军事,愿闻王发兵状。”王顿首膝行对曰:〔9〕“今者,晁错天子用事臣,变更高皇帝法令,侵夺诸侯地。卬等以为不义,恐其败乱天下,七国发兵,且以诛错。今闻错已诛,卬等谨以罢兵归。”将军曰:“王苟以错不善,何不以闻?乃未有诏虎符,〔10〕擅发兵击义国。以此观之,意非欲诛错也。”乃出诏书为王读之。读之讫,曰:“王其自图。”王曰:“如卬等死有余罪。”遂自杀。太后、太子皆死。胶东、菑川、济南王皆死,国除,纳于汉。郦将军围赵十月而下之,赵王自杀。济北王以劫故,〔11〕得不诛,徙王菑川。

    【注释】〔1〕“三王”,指胶西、胶东、菑川三王。〔2〕“袒”,脱掉上衣。“跣”,光着脚。〔3〕“稿”,用禾稈编成的席子。“袒跣、席稿、饮水”三种活动都是表示谢罪的活动。〔4〕“太后”,指胶西王刘卬的母亲。〔5〕“王太子德”,即刘德。胶西王刘卬之子。《史记》仅此一见,事不详。〔6〕“弓高侯颓当”,即韩颓当,韩王信的儿子。文帝时率领部属从匈奴回来归降汉朝,封为弓高侯。“弓高”,古地名。故址在今河北省景县西北。〔7〕“菹醢”,音zūhǎi,古代的一种酷刑,即把人杀死后将其骨肉剁为肉酱。〔8〕“金鼓”,古代作战时用以壮军威的一种乐器。〔9〕“膝行”,跪着向前走,表示畏服。〔10〕“虎符”,即兵符。古代一种调兵遣将的信物。铜铸,虎形,背有铭文,分为左右两半,右半留在朝廷,左半授予统兵将师。调兵时由使臣持符验合方能生效。〔11〕“济北王以劫故”,指济北王刘志原来与吴、楚等国同谋起事,期至被臣下强行阻挡没有发兵这件事。

    初,吴王首反,并将楚兵,连齐赵。正月起兵,三月皆破,独赵后下。复置元王少子平陆侯礼为楚王,〔1〕续元王后。徙汝南王非王吴故地,〔2〕为江都王。

    【注释】〔1〕“平陆侯礼”,即刘礼。原封平陆侯,平定吴楚七国反叛以后景帝封刘礼为楚王。事详本书《楚元王世家》。〔2〕“汝南王非”,即景帝刘启的儿子刘非。景帝时初封为汝南王,因平定吴楚七国反叛有功,徙封为江都王,治吴故国。事详本书《五宗世家》。

    太史公曰:吴王之王,由父省也。〔1〕能薄赋敛,使其众,以擅山海利。逆乱之萌,自其子兴。争技发难,〔2〕卒亡其本;亲越谋宗,竟以夷陨。〔3〕晁错为国远虑,祸反近身。袁盎权说,初宠后辱。故古者诸侯地不过百里,山海不以封。“毋亲夷狄,〔4〕以疏其属”,盖谓吴邪?“毋为权首,反受其咎”,岂盎、错邪?

    【注释】〔1〕“省”,削减爵位。指吴王濞的父亲刘仲做代王时,匈奴入侵,他弃国逃亡,高祖降他为郃阳侯事。〔2〕“争技”,竞争技艺。指文帝时吴王濞的太子与皇太子刘启饮酒下棋,因争路被刘启用棋盘击杀事。〔3〕“夷陨”,灭亡。〔4〕“夷狄”,古代汉族对其他民族的一种贬称。夷主要指东方的民族。狄主要指北方的民族。

    88106 www.88106.info
如果您中途有事离开,请按CTRL+D键保存当前页面至收藏夹,以便以后接着观看!
最新网址:www.88106.info

如果您喜欢,请点击这里把《史记新注》加入书架,方便以后阅读史记新注最新章节更新连载
如果你对《史记新注》有什么建议或者评论,请 点击这里 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