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卷 一百七十二节 政治层面的战争

最新网址:www.88106.info
88106推荐各位书友阅读:大国崛起之东方日不落正文卷 一百七十二节 政治层面的战争
(88106 www.88106.info)    陈淮的际遇很好的说明了,有时候人的选择比努力更重要这个道理。

    当然陈淮是只是一个个例,不能因此否定了努力的重要性。做出正确的选择,本身就是努力的一部分。因为要做出正确的选择,要求的学识,眼界和其他种种素质,往往也是需要努力才能得到的。一个人努力苦读,最后成为了一个医生或者律师,另一个人上学时候,打架斗殴,成年后沦落到工地打苦工,因此他能抱怨说别人过的好是因为别人选择了当律师,而他选择了搬砖吗。不是他不想选则当律师或者医生,而是他没有努力争取过选择的机会。

    陈淮的例子并不具有励志的作用,他就是个买官上来的贡生,目的也是为了发财,要说他的努力,也就是努力巴结上官,努力欺压下官。向上给和珅孝敬,向下勒索官员。主营业务是搜刮百姓,卖官鬻爵。

    这样的人为什么要投降,虽然这样的人不可能为满清死守下去,但他可以逃跑啊,逃跑后隐姓埋名过富家翁生活。

    可对这种人来说,逃跑去隐姓埋名,其实要求也太高了。因为弃城逃跑,对一个文官来说,依然会被满清治罪,投降的话,当然更会治罪,反正都是治罪,投降了还可以继续保持高官厚禄,那么为什么不投降呢。

    当然这是现实的选择,做出背叛这种行为,往往还有极其复杂的心理变化。

    根据陈淮现在跟人的解释,或者说是给自己找的理由,他表示说,当年洪承畴还投降了皇太极呢。

    当年的皇太极有什么,不过关外区区之地,人口不过两百万,大明富有四海,洪承畴都可以投降;而今周大帅以闽粤两省之地,数十万雄兵,携大掠北京之威势进攻江西,他有什么理由不顺天应命诚信投明主呢。

    陈淮将自己跟当年的洪承畴相提并论,太高看了自己,他不过是一个买官的贡生,洪承畴当年可是大明赫赫有名的儒士,而且是名动天下的权臣,俩人完全不具有可比性。

    可这又能很好的解释陈淮的心理,连洪承畴那种比自己名气大、身份高的人都能投降当时还看不出前景的异族小政权,陈淮又有什么道理不投降周琅这个汉人政权呢。当年明朝无良文官大量投降满清,现在成了良禽择木而栖的最佳证明,因为这些降官,虽说后来被乾隆定为二臣,但他们自身的荣宠和家族的富贵却保了下来。被描绘为刻薄寡恩的崇祯皇帝,甚至没有对洪承畴的家眷动手。

    但陈淮没有这么幸运,嘉庆亲政之后,马上宣布对降官家眷进行打击,将他在河南的亲族都流放伊犁了。此举虽然跟传统道德文化有悖,但却很好的抑制了文官的投降行为。

    可这也将陈淮这种人逼到了死心塌地给周琅卖命的地步。

    因为陈淮的选择,让他有了改换门庭继续高官厚禄的机会,可家人在满清统治区,毕竟会给他造成心理负担,现在负担没有了,加上周琅给了他机会,他是真的死心塌地,爆发出全部的聪明才智开始为周琅效命。

    表现在行为上,就是他现在积极给还身在满清统治区的一些门生故吏写信,用各种理由劝说这些人投降。清朝坚持异地为官原则,虽然清廷对文官投降行为一直严厉打击,可是周琅已经占据了江南半壁,江南地区又是历朝历代科举能力最强的地区,这里出来的文官多如牛毛,所以有大量祖籍江南的官员在满清统治区任职,这些人投降就毫无顾虑,甚至会反过来担心不投降家人的安危。

    满清惩治降官亲族,这是一把两刃刀,伤人伤己。因为这反过来对那些江南籍官员没有了约束力,清廷也不会信赖这些官员,更助长了江南籍官员离心离德的情绪。可这是一场政治战争,是战争就是杀敌一万自损八千,想不费一兵一卒取得胜利,那只是幻想。

    满清如果不惩罚降官家属,像明朝那样优待文官,恐怕投降早就成了风潮。权衡利弊之下,就只能通过这种无赖的方式,用家人威胁官员了。

    周琅放心使用陈淮,让采风部门全力配合。采风已经经过整饬,罢免了几个主要官员,原因就是漏报了上次两江总督人员更换这样的重大消息。虽说是因为战争的缘故,可是该追责的还是要追责。经过整饬,采风目前效率有一定的提高,不敢说人人自危,可压力还是有的。

    采风的探子配合陈淮,将陈淮的一封封劝降信送到满清统治区的那些江南籍官员手中,很快就得到了一些明确的消息。而其中以湖北为多。

    陈淮曾在湖北做过布政使,而且在湖北的时候,就已经权势很重。乾隆六十年的时候,太仓人毕沅是湖广总督(湖南湖北辖区),福宁是湖北巡抚,陈淮是布政使,三人官官相护,把湖北官场打造的铁桶一块。当时有歌谣讽刺,“毕如蝙蝠,身不动摇,惟吸所过虫蚁;福如狼虎,虽人不免;陈如鼠蠹,钻穴蚀物,人不知之。”

    由于把持湖北官场,让湖北现在的官员中有一大批是陈淮的门生故吏,不敢说有多么深厚的感情,但大多当年逢迎过陈淮,通过陈淮升迁过,关系是客观存在的,另外陈淮也多少有一些自己的嫡系。

    于是陈淮的劝说行为,首先在湖北收到了效果,陈淮向周琅上奏,如果手里有一只兵,发兵湖北所过州县,过半能开城投降。可惜毕沅这个太仓人死了,否则陈淮有信心直接把他拉拢投降。

    这让周琅大喜过望,因为湖北正是他下一步要攻取的目标。

    在军事上,有守江必守淮,守南京必守武汉的原则。满清现在已经把周琅视作头号心腹大患,在江淮地区部署了二十万重兵,甚至比他们用来镇压白莲教的都多,就是担心周琅通过江淮地区北伐,同时为平定江南占据有利地势。

    周琅现在人马俱疲,短期内不打算发动大规模北伐,所以打江淮困难重重,但要守住南京,武昌以及汉江流域就不能不夺取,因为哪里是长江上游,历史上南京丢失百分之八十都是从上游发动的攻击。比如太平军就是从武昌出击夺取南京的。

    但对于唾手可得的武昌,在周琅的幕僚团队中,却产生了巨大的分歧,因为周琅兵力有限,只能抽调三四万人出战,那么用兵方向上大家就产生了争议。

    有的幕僚认为,如今形势大好,应该一鼓作气北伐,三四万人的兵力无力从江淮北伐中原,但从海路奇袭北京还是有希望的,只要打下北京,满清气数已尽,天下传檄而定。

    这个观点迎合的人很多,大家都对目前的局势太乐观了。或许当年洪秀全也是如此,轻松占领南京,然后北伐西征,却都只排除小股兵力,太小瞧满清的组织能力,最后落得一个困死南京的结局。当时如果洪秀全在南京不做停留,全军北上的话,是有可能灭掉满清的,因为李开芳、林凤祥当时带了两万偏师北伐,就打到了天津。洪秀全全军北上,谁敢说打不下北京?

    周琅没有那么乐观,他始终谨小慎微,借用科学理念,“大胆假设,小心求证”,周琅是大胆计划,谨慎实施,争取做到稳扎稳打。洪秀全那样的错误他当然不能犯,朱元璋当年北伐,还是准备充分,任用徐达这样的大将,集中主要力量,一鼓作气。周琅现在没有能力动用所有力量,只能出动一小部分軍队,那么就不可能打北伐这样的大战,只能在局部战场上取得一定的开拓。

    湖北就是最好的选择。

    周琅认定,在自己休整结束之前,都不应该有大规模军事行动。而是立足于政治拉拢为主,军事行动为辅的方针。

    所以他直接任命陈淮为天下招抚使全权负责对满清官员的招抚工作,这第一次就是抽调了能动用的四万人,交给陈淮,让他去收取湖北。

    事实上,满清此时同样在进行紧张的政治行动,罢免和任用了一批官员。甚至连地方督抚这样的大员也不留手,看似很不合理,却是老谋深算。

    因为动作虽然大,可下手很轻柔。

    消息传来,周琅惊讶的发现,许多本该死的和珅铁杆,竟然躲过了一劫。

    比如苏凌阿这个和珅的姻亲,竟然被皇帝只是免职,然后以他年迈为由,宽宥其罪。

    一手硬,一手软。硬的地方在于道理,明分对错,对的就是对的,错的就是错的,软的地方在于措施,只分辨对错,而不根据这些问罪,这就没有将和珅党羽逼入死路。大家看到连苏凌阿都不用死,就没有了反抗下去的决心。

    同时又很大胆,哪怕是身处前线的督抚大员,也敢快速撤换,比如退守扬州的两江总督苏凌阿,还有周琅即将去攻击的湖北地方大员,湖广总督换成了书麟。

    88106 www.88106.info
如果您中途有事离开,请按CTRL+D键保存当前页面至收藏夹,以便以后接着观看!
最新网址:www.88106.info

如果您喜欢,请点击这里把《大国崛起之东方日不落》加入书架,方便以后阅读大国崛起之东方日不落最新章节更新连载
如果你对《大国崛起之东方日不落》有什么建议或者评论,请 点击这里 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