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卷 第六百四十二章 三不知大元帅

最新网址:www.88106.info
88106推荐各位书友阅读:顽贼正文卷 第六百四十二章 三不知大元帅
(88106 www.88106.info)    九月初六,兵衙河西郎中赵可变进了西安府。

    赵可变在兵衙任职已近两年,事实证明这活儿还真不是个好差事。

    就连刘承宗都能看得出来,登上少陵塬的赵可变鬓间居然生出了几缕白发。

    近两年的时间里,兵衙几乎是跟在刘承宗身后擦屁股,河湟的兵籍、赏罚还没弄明白,转眼甘肃又被收入囊中,接着再往甘肃跑。

    甘肃的活儿还没干完,陕西又成了元帅府的新土地,赵可变这两年的工作就属于疲于奔命,比打仗辛苦多了。

    到现在,赵可变跑到西安府城,不单是为了给元帅军录功,还为给元帅军的士兵上兵籍。

    因为他这个兵衙郎中,连元帅府现在到底有多少个旅、多少个营都不知道。

    但是让赵可变万万没想到的是,当他向刘承宗提出这个疑问,他的大元帅居然被他问住了。

    刘承宗顾左右而言他,摇头道:「一直打仗也没事,仗一停下,哪儿都是毛病。」

    随着东征关中的战役基本平定,元帅军吸纳降将降军,造成一大堆不合理的编制,此外又在兵粮压力下未能及时整编,就得兵分数府吃饭。

    元帅府的军队,编制、驻地都正是最混乱的时候。

    刘狮子在佛像下面盘算半天,才对赵可变道:「我们在陕西有二十一营,河湟六营,康宁乌斯藏有两营,甘肃有四到六个营,天山是二到三个营,漠南应该是四个营,河南还有……但愿河南还能剩下五个营吧。」

    以张一川的本事,河南的局势,五个营能不能剩下,还真不好说。

    赵可变对这个军队规模,一脸生无可恋:「大帅,这些人的军籍……都要上到河西吗?」

    「哈,肯定不能都上在河西!」

    刘承宗笑道:「不过这眼下确实是个问题,帅府兵衙只有河西一个职方司,这不够用,所以你到关中来吧。」

    赵可变原本听见前半句话,已经喜上眉梢。

    可是听见后半句,脸又立刻垮了下来,他微微抬起右臂上的假手,道:「大帅,我这手,难道还一直当文官?」

    说实话,在两年前骑刺国师汗之后养伤,刘承宗让他进入兵衙从事文职,赵可变当时是真以为,刘承宗这是给他找了个养老的闲职养着。

    可如今都干两年了,元帅府这兵衙权力是很大,但是整天服务大头兵阁下,比可他妈当兵的累多了。

    当兵的不开战的时候,至少还有个信地驻守,兵衙简直就是个流动衙门,整天都在外面乱窜,从康宁到西宁,从西宁到凉州,从凉州到甘肃,如今又跑到西安来了。

    关键是,赵可变最大的短板就在手臂上,他没右手。

    练两年了,他左手能拿刀,但抓不稳笔。

    实际上没有右手,比起做文官,肯定做武官更合适。

    因为案牍工作对文官来说是必不可少的本职工作,而武官的本职是指挥战役,亲自搏斗并非必要。

    「我不是派人照顾你生活起居了?你挑俩机灵的当书办,文书让他们来写,你负责盖章。」

    刘承宗对这事说得斩钉截铁,不容置疑:「兵衙关系甚大,交给别人,我不放心。」

    赵可变一听就知道大元帅又开始放屁了。

    元帅军上下十几万人,超过一半都是大元帅的亲信,在这些人里,他赵可变可排不上号。

    刘承宗要把他留在兵衙的唯一原因,是他作为一战功成的榜样,不能死。

    但这事没必要跟刘承宗死抠字眼,赵可变在兵衙干了两年,已经不是当初的愣头青了,他知道自己改变不了刘承宗的想法。

    因此他干脆

    问道:「我来陕西,河西、甘肃怎么办?」

    「兵衙职方司迁过来,在西宁、甘州、西安,各设主事、司务一员,掌各省兵籍、事务。」

    「青海的事,让宋守真依着旧路子做;井小六调到甘肃搭架子去,至于陕西的主事,秀才出身的那个武攀龙闲着呢,用他。」

    刘承宗说罢,看向赵可变,道:「你呢,看哪边觉得舒服,愿意在兰州,就先在兰州;愿意在西安,就干脆留下来,省得将来还要跑。」

    驻地的问题,赵可变想都不用想,便道:「大帅,我还是在西安吧,跑累了。」

    刘承宗乐见其成,欣然应允。

    二人刚谈好这件事,赵可变就自怀中取出书信递交,道:「大帅,这是卑职经过兰州时,师大匠让卑职带给大帅的信。」

    「师成我?」

    刘承宗点头接过书信,示意赵可变先在一边歇着,招手让佛殿前侍立的羽林郎上茶,便将书信拆开看了。

    说来好笑,他看这书信是赵可变私人送来,还以为是师成我那边出了什么问题。

    没想到等他患得又患失地展开书信,看见的却是一份元帅府军工产业发展前景规划。

    师成我建议,元帅府工衙应集中力量在兰州建立大军器局,暂不迁往关内。

    刘承宗刚看个开头,眉头便不由自主地微微皱起。

    随着关中平定,元帅军的火器缺口很大,大量吸纳降军,导致目前驻扎在陕西、甘肃的三十来个营的武器装备都不够数。

    即使是单兵装备,从河湟运抵前线的补给线也太长了。

    更别说关内和陇西,被六盘山分隔为两个地理单元,大量兵装的运送要依靠渭河。

    物资通过陆运,再转渭河船运倒是并不复杂,只是渭河它……它有季节性断流。

    都不需要考虑如今旱灾的年景,就算风调雨顺,渭河每年的三到五月也有人为的季节性断流。

    因为渭河两岸田地太多,灌溉渠也太多,到季节各地用水,下游就断了,等到六月再发洪峰。

    如今又是干旱年代,渭河的漕运能持续多久,谁也说不清。

    关键战争,最常见的就是意外。

    前线打着仗,后面漕运断了,兵装器械补充不上,那不直接崩盘?

    但师成我有他的理由。

    理由有二。

    第一,是关中如今还是前线,大力开发矿山铁冶,砸下血本建兵工厂未必符合时宜,他们应该多一份准备。

    这意思就是说关中没准今年拿在手上,明年再丢了呢?

    不如兰州稳妥。

    第二,则是以兰州为中心,拥有建立一个大军器局体系的全部

    资源。

    徽州陇西两处的铁、银、铅,会宁县的硝,文县两当的布匹,洮州的油料,西固的漆料,成县的纸和蜡,还有各处都有的木料、皮张,完全能够满足元帅府制造军器被服所需。

    依靠河湟的轨道马车和湟水船运,青海等处的硝、铁、铜等原材料也能便利运至兰州。

    一个产能更强的军工体系在兰州落成,既能让各式装备的产量再上一个台阶,也可以补充青海、甘肃、陕西三省的军事所需,更方便与藩属外贸。

    就比如卫拉特的牲口、皮张贸易,乌斯藏的刚玉、宝石和牲口毛皮贸易。

    说实话别的刘狮子都不太重视,但这个牲口贸易,对他来说确实是经济命脉。

    用武器装备换取卫拉特的牲口,可以说是元帅府的经济命脉——去年他就靠卫拉特给运来五万头羊,把甘肃之役最难的粮草问题解决了。

    其实平心

    而论,五万头羊并不多。

    除了那些没人的地方,哪个县还能没几万只羊?

    但是赚的太多了。

    就他卖那点武器装备,加到一块也就一万两千两银子的成本,搁他们这只能买一万六千头羊。

    可是卫拉特赶着送过来的货物,五万头羊只能做个零头,还有十五万各式皮张、五千匹天山马、一千头牛和各类杂物呢。

    最关键的是,卫拉特的羊,对元帅府来说属于地图外牧场,像变出来的一样。

    自己家里的羊不能放开了吃,吃完就没种了;外面变出来的羊不一样,就算全做成军粮都没关系,不影响自己牲口的正常繁衍。

    从这个方向去想,卫拉特贸易就非常重要了。

    而师成我的信更是提醒了刘承宗,乌斯藏的火落赤三兄弟,也该每年赶着牲畜队回来探个亲。

    不能一直窝在雪山上,要不然西宁府做那么多貂裘,卖给谁啊?

    刘承宗拿着书信,心想,若正如师成我所说,在兰州建个大兵工厂,整合临洮、巩昌、西宁、康宁各府资源,能让产量得到巨大增加,倒也不是不行。

    他提笔给师成我写了封回信。

    并没有完全答应,只是让师成我先跟承运在兰州试着进行建立兵工厂的安排。

    此外还要让兰州方面,另外派人走通兰州到西安的漕运和陆路通道,把时间成本和运送路耗算出来。

    等回信让羽林骑差人送去,刘狮子这才看向殿内喝茶的赵可变,道:「我先从虎贲营、羽林营给你拨点人,你尽快派人到各营完成兵籍统计,还有他们的粮草、兵甲消耗,以及驻地能给他们提供多少兵粮兵甲弹药箭矢。」

    这是兵衙的正事,赵可变当即领命,在华严寺的虎贲营伙房潦草吃了顿饭,便领了一干人手投入工作。

    刘承宗弄清楚目前有多少兵、陕西各府驻地能提供多少补给,非常急切。

    因为他打算在西安府开城之前,在军队建制上,完成陕西、青海、甘肃三省驻军的整编事宜。

    按理说论功行赏,应该留在打破西安府城之后,但随着地盘空前扩大,他已经快管不了军队了。

    不是管不住,而是驻军地域太过分散,命令一来一回至少两天,而一线部队又基本上都是大号参将。

    换句话说,指挥层级过于扁平,他们跟明军差不多了。

    所以如今的当务之急,就是赶在冬季到来前,把军队的编制、驻地划分清楚,尽量补齐兵装,让军队平安渡过这个冬天。

    因为刘狮子觉得,黄河、潼关一线的瘟疫屏障,到了冬季肃杀,过年前后估计就平息了。

    到时候山西、河南、湖广的明军会不会反扑,一要看李自成和张一川能不能顶得住;二要看元帅府沿边设防是否严密。

    所以对刘承宗来说,发起战役的主动权依然掌握在他手里。

    只不过,要想把主动权拿稳了,他得先做好自己的事。

    具体来说,就是在元帅府所辖三省,陕西设三道、青海设两道、甘肃设两道,共设立七道,每道设立一镇兵马。

    在刘承宗的设想中,这一镇的驻防兵马,是加强后的旅帅部,辖正奇援游四个营。

    这正奇援游就属于是大明旧制了,总兵官率正兵营、副总兵率奇兵营、游击将军率游兵营、参将率援兵营。

    不过刘承宗的想法,是要让各营兵力不一,以承担不同的战术职责。

    以正兵营为五千人的大营,奇兵营为三千人的标准营,游兵与援兵,俱为两千人的小营。

    当然各营具体兵力,会因为不在编制的杂流人手,在这个标准上下稍有

    浮动。

    总之总兵、副总兵驻扎道内两府的府城,游击参将则驻守要地,以达到每镇一万两千到一万四千军队的编制。

    一地遇警,则总兵官能调动镇兵,对明廷一两个营快速进行合围歼灭。

    即使遇到大军来袭,一省两到三个镇的兵力,也能在都督的率领下布置防守。

    这样整编下来,他们一个镇的兵力比明廷一镇要少很多,但相应的是镇的防区小、机动能力更强。

    同时也最能满足当前元帅府的军事需要。

    他们不太需要边防军,如今边防威胁仅有残破的宁夏镇和榆林镇,那两个镇都没有太多机动兵力,没能力对新设的镇兵造成威胁

    而山西方向,又有黄河天险阻拦,驻防镇已经够用。

    真正需要加强的是刘承宗亲率的野战兵团。

    他打算以高应登的大营、魏迁儿的残兵为骨干,在中军设立两个下辖正奇援游四个营的野战旅。

    倒不是他觉得两个野战旅就够了,只是两个旅加上虎贲、羽林二营,兵力接近三万的野战兵团,刚好在刘狮子统帅能力的范围之内。

    刚刚好。

    毕竟指挥四万大军,刘狮子试过,行军过个险道都有点费劲。

    三万就刚刚好,既不会太闲,也至于手忙脚乱。

    最关键的是,如今关中这个地方,确实能供应四万驻军的粮饷,这才是军事改编最重要的前提条件。

    刘承宗心中已有定计,第一野战旅,就从高应登的大营开始扩编,给全军形成一个标准,之后一年到两年的时间里,陆续将三省全军,都改编为新的驻防镇。88106 www.88106.info
如果您中途有事离开,请按CTRL+D键保存当前页面至收藏夹,以便以后接着观看!
最新网址:www.88106.info

如果您喜欢,请点击这里把《顽贼》加入书架,方便以后阅读顽贼最新章节更新连载
如果你对《顽贼》有什么建议或者评论,请 点击这里 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