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四章 赵家庄

最新网址:www.88106.info
88106推荐各位书友阅读:牵手一生 正文 第四章 赵家庄
(88106 www.88106.info)    第四章 赵家庄

    赵家庄是个历史悠久的村庄,传说是宋代赵家皇室后裔逃亡来此建立的。

    公元1233年,继承蒙古大汗铁木真成吉思汗遗志的三子窝阔台灭了金朝,开始发动向宋朝的攻势。

    安庆是军事要地,扼守长江防线。在蒙元南侵企图下,南宋政权在此集中兵力防守。因为此门户一开,元军将兵临陪都建康城下。

    安庆有位从八品团练副使叫赵景的,属于赵家皇室帝支。元军1275年春攻克安庆时,赵景第一个动作是收拾细软,带上家眷逃亡。

    他先是携家带口逃到建康府(南京),又在元军兵临城下时向北方逃窜。

    北方的山.东早在几十年前就被元军占领,由于金元反复争夺,山.东人口骤减,社会却基本稳定。

    赵景虽然无论是从政还是治军都没有建树,却对地理历史颇有研究。他觉得胶 东半岛东、南、北三面环海,半岛上丘陵起伏,农作物可一年两熟,是个有发展前途的地方。重要的是此地虽被称作是蛮荒之地,却有秦始皇和汉武帝连续多次到胶 东沿海巡视。名胜古迹多,较少受战乱骚扰。

    蛮荒之地有利于开发只是一方面,远离政.治烦扰是他考虑的重点。

    宋朝多年与金国、辽国和蒙元的战争,几乎很少有安静的时候。加之皇室内斗不停,主昏臣庸,生活极不安定。赵景希望找一个安静的地方安家,避开世间烦恼。繁衍后代,休养生息。

    他带着两个妻小八口人渡过长江,买了辆马车奔北而去。

    他没有隐性埋名,因为没有人注意他这个赵姓八品芝蔴官。

    赵景全家人赶着马车来到宁海州后,又向东南面的海边挺进。他的计划是到南面的海边找个地方安家。

    不料走错了路,进入了一个四面是山的山旷。眼见天色已晚,人累马乏。赵景的马车只好在一个石头垒成的简易房子前停了下来。

    房子里有两个白眉光头和尚,还有几个微黄头发的夷人。

    “大师有礼了,可否借光在此讨口水喝?”见是佛门中人,赵景也不觉得害怕,进门后双手合十恭敬地问道。

    “善哉!施主请便!”.年老和尚指了指旁边一个盛满水的瓦罐说。

    赵景拿起扣在瓦罐上一个青花瓷碗,舀满水递给了夫人。

    全家人喝完了水,坐在房子前石头上歇息。

    “施主像是赶路,敢问要去何方?”和尚见赵景拖儿带女的,估计移民而来。

    “不瞒大师,敞家是逃难于此,尚未找到落脚之处。”赵景如实回。

    “南行还是东行?”和尚估计赵景一家是从西北而来,才有此问。

    “南行可否?听传言南海附近地广人稀,适于生长。”赵景回答。

    “传言未必为实,此地向南约三十里地是大海,风暴甚多无常。东面约二百里即是‘天尽头’,夷人聚居地也。”和尚的话显然不太赞成赵景的看法。

    “天尽头”即成山头,自古就被誉为“太阳启升的地方”。

    “如此倒困难了!敝家一心想避尘世,生活方面想的不周。还望大师指点。”赵景面有难色。

    “此地如何?”和尚问。

    “人烟过于稀少,十几里地未见村落,是否过于荒凉?”赵景问。

    “施主差矣!所谓开天辟地既有天意亦有人为。况且距此不远有个万家村,已呈兴旺之相。施主在此为邻,亦可互相维护。”和尚说。

    和尚口中的万家村指的是前宁海州总管,后来官至大将军的万房。此人曾随忽必烈征讨金国,立了大功,官封万户侯。他死后两个儿子世袭,均在外地为官。虽然不在村里居住却有蔽荫。此村发展较快。

    “如此甚好,多谢大师指引。不知大师来自何方宝刹,来此做甚?”赵景心里有了些底,继续问和尚。

    “敝师兄弟二人来自寿圣院,山西而已。因这几位施主祭拜日神,故来效力。”和尚指了指几位夷人说。

    “名寺高僧,失敬失敬!”赵景闻听,急忙施礼。因为他早已听说此地有个始建于唐代初期的寺院,宋代十分兴旺。

    “今非昔比了!地动(指地震)损伤严重,多亏神宗皇帝敕赐重修。近年受佛道之争影响甚重,已无往日辉煌!” 。和尚面色暗淡地说。

    和尚口中的佛道之争指的是全真教二代祖师丘处机受到成吉思汗礼遇,尊为国师并将全真教列为国教。一时间道教在蒙元统治区压过佛教,佛教受到冷遇。

    “此事方外之人亦有听闻,佛道两家辩论激烈。相比之下目前是佛门略占上风,道家有颓落之势。”赵景终究是官家之人,对上至朝臣奏疏,下至世俗论著的佛道之争略知一二。

    “道家讲的是悟,佛门讲的是缘。既然能在此相遇,是你与佛门有缘。这几位施主虽为夷人,却信仰至诚。若施主能留于此地,望看护此地礼仪,不使破坏,也是施主一大功德。”和尚像是有意避开佛道之争的话题,指了指旁边山坡上的几个石窝子。

    在房子不远处的半山坡,挖了一些坑。坑的四周用大石头围成,里面放一个盛满青油的碗,上面又用大块石头封盖。

    东夷人崇拜太阳神,起先是原始社会的先民们在与太阳长期共处中观察到太阳能促进树木花草和农作物的生长和成熟,能给人带来光明及温暖,还能明辨善恶,洞察人间。便开始奉太阳为丰产之神、保护之神以及光明正大、明察秋毫之神。古时候的东方鸟国天帝少昊是商人的先祖,少昊的昊字,从日从天,是头顶太阳的人。而胶 东当时是少昊的领地,这里的人把太阳当成神。经过秦始皇和汉武帝的拜祭,成为夷人心目中最高之神。

    “大师指引之恩终身难亡,定当遵从法旨。”赵景躬身道谢。

    “如此甚好,若是有缘,来日必能相逢。”大师双手合十地说。

    “受教了!此地距宝刹不远。稍息之后,定当登门求佛庇护。”赵景虔诚地说。

    赵景听从了和尚的话,就在此地安家落户。

    这里虽然四面是山,却有一块不小的平坦地方便耕作。山上长满了柞树和马尾松,既可以盖房又能当柴烧。山上遍布的是黄土,平整以后就成了梯田。平坦地是由河水冲积而成的淤泥,土层厚且肥沃。

    距此三里地有万家庄,此村全部姓万。因为有人在元朝做官,极少受到干扰。

    赵景选择了西侧三面环山一个山凹的坡上,开始用石头垒起了四周。用木材盖顶,上面辅满了蒿草。房子四周的墙壁用泥糊上,这样冬暖夏凉。

    全家人总算安下了家。为了耕作方便,他让大儿子到西面不足半里地的山凹里盖房子,自己和小儿子一起在东面发展。

    此时已是1277年,南宋灭亡的消息赵景并不知道。他只顾带领儿孙们开荒种地,过着不知有宋的生活。赵景给这里起名赵家庄。

    赵景不忘佛门指点之恩,经常翻山到西面寺院捐献并烧香拜佛。后来还在村东原来和尚石屋处修了座菩萨庙,到寿圣院请回了几尊菩萨,供奉香火。

    赵家庄这段历史有人不相信,说是编出来的。原因是临村有个蒙元大将军万房,赵家庄的祖上想高人一头,才编了个宋朝皇族后裔的故事。蒙古军是外族,而赵家是汉人,相比之下更光彩一些。

    几百年过去了,此时的赵家庄全是赵景的后代。男丁都姓赵,除了嫁过来的女人外,没有一户异姓人家。

    大家同族同根,赵家庄的人团结是远近闻名的。村子不大,凝聚力却很高。民风也好,鸡鸣狗盗之事较少。

    宋朝赵匡胤坐过天下,赵家庄的赵姓人以国姓自居,更是自得的不得了。

    公元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的赵家庄属牟 海县临海公 社管辖。

    三面临山,一面靠泊。东面2里地是姜家村,北面不到3里是王家村,南面2里地是万家村。南距临海乡政.府12里地,北离另一乡海北乡政.府10里地。翻过西山是另一个公 社,距牟 海县城所在地牟 海镇38里地。

    村庄百分之八十以上的可耕地都在山坡上,没有一条像样的路,耕作主要靠独轮车和肩挑。

    一条弯弯曲曲的季节性小河自西向东绕庄面过。低矮的草房,泥泞的街道两旁堆放的是草垛和粪堆。全村唯一的瓦房是土改时被划为小商业主的赵万殿家,其它均为麦草苫子盖的草房。窗户是纸糊的,门都是一般的木板。

    不管祖先是那儿的,赵家庄庙堂供的是一个赵氏祖宗。而且辈份排序是按照匡、世、纪、统、山,以、维、金、奎、全。立、文、梁、泰、祥,一、万、惠、立、昌。每个男丁的名字取名中间字,谁都不能违背这个序列。正因为此,只要知道名字,就能分出辈份来。

    赵家庄包括孩童只五代人,年龄最大辈份最高的是赵一顺。此人一生游手好闲,阅历广泛,喜欢涉猎各方面的知识,是村里的老古董。

    赵一顺究竟多大年龄自己也说不清楚,外人都说他过百岁了,可他偏偏年年都说刚九十岁。他出生那个时候没有户口,更没有出生证明,年龄只能由他自己说。

    他喜欢讲故事,除了宋朝开国皇帝赵匡胤和赵家庄祖先赵景当年的光荣历史外,更多讲的是自己的故事。

    他讲自己最早的是海威刘公岛建炮台的事,那是1875年左右的事,虽然他确曾跟大人去过海威卫,估计并不记事儿,真要记得建炮台的事那他的年龄就过百好多了了。

    不过他对清北洋海军提督署建设时运送花岗岩的过程说的就像亲身经历过,那是1887年左右的事。如果他没有过百,当时也才是几岁的孩童,应该不是亲身经历,是听别人说的。

    1894年发生的中日甲午战争是他讲的最多的,海上的炮战,炮台的争夺被他演绎的神灵活现。老人们讲那时候他父亲在海威卫跑船,他在学堂读书,知道一些情况有这种可能。

    这位老人是解放后才回来定居下来,祖产在解放前就败光了,无儿无女,现在吃劳保。

    他一辈子都干过什么,或者说经历过什么谁都搞不清。村里老一点的人提起他来,都说他不务正业,年轻时吃喝嫖赌抽大烟,娶过不下于十个老婆,一个人丁也没留下。说是年轻时把身子毁了,无法生育。

    有说他参加过1911年11月12日同盟会山.东分部的烟港起义,还在山.东军政.府烟港军政.府里效过力。

    他人生最辉煌的时期是跟随刘珍 年,据说还混了个参议的头衔。因为是近代的事,村里的老人说是真的。

    刘珍 年曾是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胶 东王”,称霸胶 东半岛后,被国民政.府授予陆军上将军衔。当时才三十出头,年轻气盛且拥兵自重。后来得罪了山.东王韩复渠和蒋.介.石, 1935年被国.民.党军事委员会以驻兵 “纵兵殃民”为名,判处其死刑,在南昌执行枪决。时年37岁。

    1937年10月,国.民.党军事委员会别动总队进驻该区,赵一顺凭着曾当过国.民.党烟港市参议的名号,加入了国.民.党部的活动。

    日本侵入后,半岛呈现各派混战的局面。赵一顺天天混迹于各派力量之间,时而跑到水道镇对日军献殷勤,时而找到共.产.党通风报信。有时突然出现在县城国.民.党军的兵营里成为座上宾,没有人分得清他属于那一派或者是在帮谁。

    1943年8月,共.产.党牟 海县第二次参议员会议召开。这位赵一顺先生听说后,硬是要参加会议,理由是自己本身就是参议身份,现在是国共合作时期,理应有资格参会。这样的人当然被共.产.党拒之门外,让他大丢颜面。

    日本投降后,对日伪时期的投敌分子进行清算。赵一顺由于没有明显的投敌事实和罪行,政.府未预处置。

    1947年8月,全县发动大参军。赵一顺再次摇动其三寸不烂之舌,到处游说青年参军和支前,受到政.府的表扬。

    1948年中.在全县开展“三查”(查阶 级、查思想、查作风)、“三整”(整顿组织、整顿思想、整顿作风)的整党整风运动。有人检举赵一顺在敌伪时期有投敌行为,被乡联防办公室拘押。经调查未有实据支持,关了几天放了,交由村里管理。同时乡里明令不许他再到处活动,老老实实在家呆着。

    年过七十的赵一顺终于结束了混迹江湖的生活,回到了赵家庄。村里考虑到他年岁已高,又是族里辈份最高的人,分给了他四间房和半亩菜地。粮食由村委会供应,其它方面享受孤寡老人待遇。

    回到村里的赵一顺并不让人讨厌,年岁大辈份高的身份让全是赵姓的村里人不敢也不会慢待。

    他阅历丰富,交往广泛,是胶 东近代历史的见证人和“活字典”。

    解放初期开展了镇压反革 命运动,一大批隐蔽很深曾经为日本人和国.民.党服务及土匪被挖了出来,鉴别这些人的身份和查证犯罪事实是项比较艰难的工作。县里想到了这个周旋于各派力量之间的所谓“中间开明人士”,就把他接到县里,协助工作队甄别。

    本来这是赵一顺再次显摆的机会,没料到他不仅没有检举揭发任何人,反而为这些被关押的人辩护。理由无非是乱世之下方向各有取向,胜者为王败者为寇,纠缠过去不是开明之举等论调。县里见他如此顽固,知道帮不上啥忙。让他一个人步行近五十里地走着回家了,连送都没送。

    他的最大毛病是话多,见谁都想说几句。遇到年龄大一点的总是你爷爷那一辈如何如何,见到年轻人就吹起了自己早年的“革 命史”。而且打开话匣子就收不住,不管别人喜不喜欢听,唠起来没头。时间久了,许多人见了他就躲着走,没时间陪他说话。

    村里人逢年过节都会给他送点吃的,开始有红白喜事都会请他去坐席。他过于讲究,坐席时为排坐位经常与人争执。

    民间宴请宾客,俗称“坐席”。从宴桌摆放到席位排列,上菜顺序,皆有俗规,违者即为失礼。

    正因为有这些规矩,很多人红白喜事做席上非常计较,主人一时安排不合适就会“起席”。

    “起席”是为了表达对筵席排座位的不满而离席,通常会让主人很尴尬。

    除了嫁女儿舅舅坐上席和结婚的当日女婿是上席这些规定外,许多时候由于亲戚中同辈的人多,排席时很难摆平关系。一些不讲究的人即使知道坐的不合适,也不吭声。有些人则不然,经常为争席位吵得不可开交。

    赵一顺属于那种“寸土必争”的人。由于年龄大辈份高,三里五村的人都认识。村里人请他坐席许多时候是敬他的年龄或者考虑他一个人不用做饭,并非是来充门面。然而这位老先生却不这样认为,只要来了就得讲究讲究。

    通常他不对主人讲自己坐的位置低了,而是向客人发难。

    “你爷爷曾经和我称兄道弟”、“你们村里的XXX是我远房侄女的叔叔,你叫我侄女是婶子吧!”、“你父亲叫我是舅姥爷!”、“你姥姥是XXX村的吧,我和你姥爷曾经是交往很好的兄弟!”。每次坐席,他一落座就开始询问客人的来历,然后把别人的家世数落一遍,搞得大家都很尴尬,纷纷让出上坐位置请他落座。

    他争席不讲场合也不管别人身份。

    一次村里有家在省城工作的远房孙子娶媳妇,曾经当过这位远房孙子领导的副县长来祝贺。

    这种情况下不论辈份远近,主人肯定要安排作为官家的副县长坐上席,以示尊重。

    排席的人觉得都是见过世面的人,就请赵一顺坐二席,为的是能与副县长说说话。不料还没有开席,他就摆起了谱。

    这位副县长也是老革 命,但“资历”比这位老古董却是差的太远。

    “当年我在队伍上当参议,身份比县长还高”。他不管是国.民.党还是共.产.党参议,只说队伍。

    “于司令你认识吧,天富山起义的时候我们就很熟悉!”。这是1937年的事,这位副县长那时候还是小孩子。

    “你们于市长还好吧!”,他指的是曾在48年担任烟港市代理市长的于市长,是1948年的事儿。

    搞得不明就里的副县长坐不住了,急忙起身让座。虽然主人硬是不许,最终还是赵一顺坐了上席。

    村里人知道他有这个毛病,一般重要筵席都不请他了。宁愿安排人盛点饭顺便带几个小菜给他送去,主要怕他破坏了和谐气氛。

    虽然已经暮年,管闲事的性格仍然未变。

    四 清工作队进村后,追查给中 央领导人写信的事儿。

    原来在大 跃 进时期,村里开展大炼钢铁,家家户户不仅把家里的锅和盆砸了熔化,交给集体练钢铁支援国 家建设。村里还收回了自留地,集体吃食堂。

    信是寄给国 家主 席的,开头是:“xx先生阁下:•••••”。内容是砸别人家的锅就是砸饭碗,连自留地都不给留让农民生活太单调,为了工业破坏农业得不偿失。还讲了一些保护传统风俗的东西。建议各级政权设立参议制度,为政.府出谋划策,防止工作失误。信中还对一些干部的不正之风进行了检举揭发。落款是:烟港市参议员赵一顺。

    此信虽然有一些不合时宜的地方,主观上还是为政.府好,属于建言性质。上级转下此信并调查,目的仅是想了解一下情况,只要不是抱有政.治目的的“五类分子”就不追究。

    四 清工作队找赵一顺谈了话,通知他的信中领导已经收到了,希望他继续为国 家出力。提醒他以后有意见要逐级反映,国 家主 席政务繁忙,尽可能不要打扰。

    四 清工作队有一项任务是破四旧立新风,带领民兵首先把村东头的一个菩萨庙毁了,又把东山一个破旧的道观拆除。

    赵一顺几天不吃不喝,天塌下来似的。他近乎撒泼地找到工作队,非要逼着把村子里的老房子都拆了,把七老八十的人活埋算了。说即然破四旧就该把旧的东西和人都处理掉,否则就是挂羊头卖狗肉。搞得工作队苦笑不得,打不得抓不能。

    在清理赵家祠堂时遇到了真麻烦。

    八十多岁的赵一顺挡在祠堂门口,不让任何人进来。理由是外姓人不能进赵家祠堂,更不能动祠堂里的物品。

    作为赵姓族人的长辈,他要对得起祖宗,死也要守住祠堂。最后索性躺在祠堂大门口,声言工作队要进来必须踏着他的尸体过才行。

    他质问工作队,大队部可以挂领袖的画像,为什么就不能供祖宗的牌位?难道只有党的祖宗是祖宗,老百姓的祖宗就不是祖宗?他还要上告到国 家主 席那里,问问新政.府还要不要祖宗。

    遇到这种老古董工作队可谓无可奈何,讲理又讲不到一块儿,只好请来村里的一些赵姓年纪大一点的人来协助做工作。然而来的人都是小辈,刚张口就被骂了回去。

    这件事折腾了几天,最后双方都做出妥协。祠堂不保留,里面的东西可以由赵一顺保管。只允许每年的春节在他家里摆出来,供人们磕头参拜,平时必须收起来。赵一顺勉强同意。

    老人焚香膜拜后,恭恭敬敬地请下了祖宗牌位。一个人披麻带孝捧着牌位在前面走着,后面是一群上了年纪的赵姓老人捧着祠堂的物品,缓缓来到赵一顺家。

    他把祖宗牌位立好,摆上了糕点水果供品,点上了香烛。带领大家三跪九叩,然后按照工作队的要求,用一块布幔将祖宗牌位遮盖。

    每逢过年,他都请出祖宗牌位,摆上供桌。村里人个个带着家中男丁来磕头。88106 www.88106.info
如果您中途有事离开,请按CTRL+D键保存当前页面至收藏夹,以便以后接着观看!
最新网址:www.88106.info

如果您喜欢,请点击这里把《牵手一生》加入书架,方便以后阅读牵手一生最新章节更新连载
如果你对《牵手一生》有什么建议或者评论,请 点击这里 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