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卷 1055西南事

最新网址:www.88106.info
88106推荐各位书友阅读:隆万盛世正文卷 1055西南事
(88106 www.88106.info)    先坐下,芦布,上茶。」

    李成梁心情忐忑的走进魏广德值房,在听到魏广德的话后,芦布就请他坐在外间左边的椅子上,随后又送上来一杯茶。

    李成梁到京城的时间已经不短了,一开始他猜到朝廷可能要对西南用兵,但是这么长的时间里,他也没有发现右军都督府治下什么地方存在不稳的迹象。

    实际上,若不是魏广德有意探查云南以外边疆区域的详情,大明朝廷做梦都不会想到,西南边陲之外,已经有人磨刀霍霍,打算蚕食大明的领土。

    是的,缅甸周围明廷册封了三宣六慰,但因为并没有实质上的统治,不过是利用地方土司形成象征意义的统一,虽然大明自划定所谓疆域图时,是把这块地方也算在内的,但实际上朝廷根本不关注那里。

    而领土,而是大明朝廷实际控制的区域,如辽东和云南。

    而之外的土地,只是名义上的疆域,其实并不上心。

    李成梁也和其他明朝官员想法一样,自然想不到内阁关注的其实并不在大明领土之上,而是在领土之外的疆域。

    今日忽然出现内阁中书舍人传见,李成梁心里还在纳闷。

    虽然大家品级一样,李成梁也不敢摆什么架子。

    内阁在大明朝廷地位超然,所以李成梁还是第一时间就赶到了这里,等候召见。

    只是不巧,他来得太快,赶到内阁的时候才知道,三位阁臣进宫见驾未回。

    等候的时间里,李成梁就在猜想内阁召见的目的,甚至他都以为会不会是朝廷铸造银币,要他这个左都督亲自带领在京的虎贲、留守等几个卫所,护卫朝廷铸造的银币分发到各地。

    他在京这段时间也听说了,内地似乎不太平,各地皆有大大小小的匪盗。

    总不能让他一个堂堂的左都督,负责缉捕追盗的事务吧。

    胡思乱想中,有人让他去魏广德值房,他马上就跟着来了这里。

    等候中,李成梁偷眼了看了正在忙着写公文的魏广德,太年轻了。

    在满朝都是四、五十岁年纪的***里,三十多岁的魏广德真真是年纪轻轻。

    但人家站队站的好,当初朝臣看不起风向的时候,就果断选择站队不受待见的裕王。

    裕王虽然皇帝命短,没做多久皇帝,可是就是这几年时间里,他也成功跻身内阁阁臣之列,成为朝中响当当的大人物。

    戚继光能够随便调动,可不就是靠着眼前这位年轻人的提携。

    想到因此丢掉实权,李成梁心里泛起一阵不满的情绪。

    不过经过官场历练,他也已经练就一副喜怒不形于色的本事,所以这会儿虽然坐下,但并没有坐实。

    好吧,就因为文武之别,李成梁这个正一品的左都督,在魏广德面前只能把自己看做下属,而不是平级官员之间的交流。

    写好票拟,魏广德把一条帖在奏疏上,这才放下笔,起身走到外间主位上。

    「魏阁老。」

    看到魏广德出来,李成梁马上站起躬身道。

    「李都督请坐,无须客气。」

    魏广德做出个请的姿势,让他重新做好。

    门口的芦布又适时送上茶水,就快速退了出去。

    「汝契,我这么称呼你不会见外吧。」

    因为没有和李成梁有过多的接触,所以魏广德见面先是很客气的说道。

    「魏阁老言重了。」

    虽然魏广德比他年轻,可却因为地位的原因,他那里会见外。

    实际上,如果魏广德一直称呼他的字,

    说明对他的亲近,反而不是坏事儿。

    虽然在魏广德面前态度表现的很谦恭,但心里怎么想,那就是另一回事儿了。

    之后,魏广德又询问了李成梁在京城这段时间的适应情况。

    毕竟是边镇调回京城,而且因为骤登高位,京城的武勋面对他可不会给好脸色。

    谁叫之前虽然朝廷也会给予边军将领都督的官职,但多是为了封功,提升品级用的,像他这种直接掌府事的都督,可是非常少见的。

    也因为抢了别人的差事儿,所以李成梁这段时间在京城的日子过得并不怎么好,可以说如履薄冰也不为过。

    「魏阁老,末将粗鄙武夫,自幼就长在边地,还是更愿意待在边镇保卫边疆,是真不习惯在京城的生活。」

    在魏广德问他在京城过得怎么样后,李成梁选择大倒苦水,他不会说遭到勋贵排挤,只能说自己不习惯京城的生活。

    要说京城的日子好不好过,那自然是好的,可惜如果还有辽东的钱财支援,他自然在京城可以过得很是滋味。

    至于勋贵的排挤,也就那么回事儿,不放在心上就是了。

    反正现在的五军都督府,本就没多大权利,不过就是和魏广德一样,批阅一些管辖都司和卫所的公文。

    不过他还想建功立业,想要获得爵位,所以他并不想留在京城消磨时间。

    「留你在京城是我提出来的,听说你有八子,在边军中是有名的李家军。」

    魏广德呵呵笑道。

    「魏阁老,我下面是有八个儿子,不过五个年龄还小,都还没有入军营,只有三子随我在战场上搏杀。」

    李成梁不明白魏广德说这话的原由,谨慎回答道。

    「你这些年在辽东战绩斐然,这是我留你下来的主要原因,或许你也有过猜想吧。」

    魏广德又问道。

    听到魏广德这么直接,李成梁有点明白了,这位魏阁老还真是军户出身,说话做事不喜欢拐弯,都是直来直往,那就好办了,直说就是了。

    「是,末将想过,或许是西南有事儿,所以朝廷留我在京城预备。」

    当初在兵部打听来的消息,他自然不会轻忽。

    到了五军都督府,他就一直在查阅治下云南都司、贵州都司、四川都司、陕西都司、广西都司及其所领卫所的文书。

    但实际上,关键的文书也只有兵部才有留存,五军都督府里留下的尽是些没用的奏疏,比如屯田、军户人口什么的,根本不涉及重点。

    而且,当初有千户在缅甸被杀,又是嘉靖朝的事儿,李成梁哪里会想到那么远。

    所以他看的公文,都是西南这几年往来的文书,嘉靖朝的碰都没有碰过。

    「确实是西南有事,就是不知道你这个常年在北地作战将官,有没有把握在西南凯旋?」

    魏广德依旧是面带笑容问道。

    「魏阁老,都督府没有收到西南有警的消息。」

    听到魏广德这么说,李成梁有些惊讶的问道。

    不管发生什么事,只要涉及打仗的,一般都不是偶发时间,都是需要很长时间酝酿才会爆发的。

    即便地方上有所隐瞒,卫所、都司也会将情况上报都督府。

    就好比现在,右军都督府也不是没有收到过一些警训,但是距离爆发还差得远。

    多是地方官和土司之间矛盾重重,似有爆发冲突的可能。

    但是这种事,地方将官发言权其实并不大,都是文官在里面捣鼓。

    他们为了获得更多的利益,对治下部族进行倾轧。

    卫所因为要从地方

    领钱领粮,还受制于当地官员,除了做一些准备外,也只能干看着,不敢多话。

    当然,也有地方将官和文官同流合污的,这就得看人家带不带你。

    李成梁快速在脑海里过了一遍,治下貌似没有叛乱爆发的征兆,可是魏广德话里是什么意思?

    「呵呵.」

    魏广德只是一阵轻笑,他已经大致猜出李成梁的判断,应该是以为地方平叛。

    笑过之后才说道:「李都督想错了,召你在京要对付的,可不是地方平叛那点事儿。

    西南因为地形复杂,确实对于我明军平定土司叛乱有一些影响,但哪里需要朝廷动用左都督这样的沙场悍将,地方各路镇守就已经足够了。」

    魏广德的话也说的不错,大部分地方叛乱,不过就是调动一路镇守,带着几个卫所就平定下来。

    就算对方有极大的声望,能够带动许多小部族参与,那不过就是调遣总兵,多动员几路人马的事儿,还真没有从京城出动都督级别的官员亲上战场只会平叛的先例。

    「西南.」

    魏广德的话,让李成梁豁然开朗,他终于知道自己错在哪里了。

    他和其他人想法其实一样,大部分人都只会把眼睛盯在国内,而看不到领土外的疆域。

    魏广德的话其实已经向他透露了许多信息,那就是让他去指挥的军事行动,很大概率不是在大明领土之上,而是之外的战争,貌似规模还不小。

    这就难怪了,翻遍了西南递来的文书,都没发现有大战爆发的迹象,原来战事根本就不在这里。

    有了魏广德的提示,李成梁自然而然就想到了两个方向,一是乌思藏都指挥使司和朵甘行都指挥使司,二就是云南之外的三宣六慰了。

    乌思藏都指挥使司,简称「乌思藏都司」,是中国明朝对今西藏自治区除昌都地区以外的大部分地区以及锡金、不丹的最高军政管辖机构。

    朵甘行都指挥使司,简称朵甘行都司,是明朝在青藏高原东部的军事管辖区名,下辖1卫2法王封地3宣慰使司5招讨司4万户府16千户所。

    实际上,这两个都指挥使司负责的主要是西藏的中部和东部地区,在西部还有俄力思军民元帅府,掌管的就是今天西藏的阿里地区。

    明朝对藏政策,其实并没有超出元朝的封赏制度,都是通过封赏地方上大贵族,土司的方式进行。

    明朝对西藏的统治主要采取了羁縻制度和多封众建的政策,通过在西藏地区设立行政机构,封授官员,恢复驿站,以及通过茶马贸易控制西藏地方。

    明朝还重视西藏地方各个宗教势力,采取多封众建,册封三大法王、五大教王,实现了维护地方稳定,保障西藏与内地各方面联系畅通的目标。

    为了保持西藏的稳定,明天通过招附、赏赐、多封众建、政教合一的多种形式获得地方贵族和宗教领袖的支持,在基层则推行都指挥使司和卫所制度,军政合一。

    明廷自始至终都未对对藏族地区派驻大臣督管、也未驻兵,只是要求定期朝贡和对继任者的册封。

    毕竟西藏地处高原,要派兵过去也是很麻烦的。

    洪武元年,朱元璋在南京称帝,建立明朝。

    洪武二年,朱元璋派遣官员持诏谕前往西藏,着令各部归顺明朝。

    诏书说到朱元璋「命将率师,悉平海内。臣民推戴为天下主,国号大明,建元洪武。式我前王之道,用康黎庶。惟尔吐蕃,邦居西土,今中国一统,恐尚未闻,故兹诏示」。

    同年,明太祖还派遣陕西承宣布政使司的官员许允德前往藏地进行第二次诏谕,「令各族酋长举故官,至京授职」。

    不过此时藏地官员还都效忠元朝,并未臣服,直到明军攻取洮、岷等州,并进克元朝的吐蕃等处宣慰使司都元帅府的治所河州,吐蕃宣慰使何锁南普遂降明。

    洪武三年,元顺帝病殁,在此情势下原先忠于元朝的西北藏族首领陆续归附明朝。

    洪武四年,西藏的世袭封主镇西武靖王卜纳剌携带元朝颁发的印信,率吐蕃诸部首领到南京向明朝纳款,表示归顺。

    明朝收缴了元朝授予他们的印信,分别授予他们为河州卫指挥同知、靖南卫指挥同知,并准予其子孙世袭,属下官吏也授千户、所镇抚等职。

    洪武五年年,故元摄帝师喃加巴藏卜带领六十多人赴南京朝见明太祖,表示归降。

    喃加巴藏卜被明太祖封为「炽盛佛宝国师」,赐玉印一颗,他还先后两次向明朝举荐故元的藏族旧官一百多人,皆被授予各级官职。

    通过这样的方式,明朝建立了对西藏的统治至今。

    想到要是西藏发生叛乱的话,李成梁心里不知怎么就有点不寒而栗的感觉。

    大军要是去那边打仗,可是麻烦的很,不仅补给难以运输,就是士卒也未必适应那里的环境。

    谁叫这年头对西藏用兵,大多是从陕西出发,走青藏线。

    当然,还有从川地出发的。

    但不管走哪条,不管是陕西都司还是四川都司,都是他右军都督府的治下,就算他不想去也是不能。

    至于另一个方向,那就是朝廷在云南之外还册封的三宣六慰。

    相比上青藏高原,李成梁显然更愿意是云南那边有事儿。

    不过让他惊讶的是,云南都司并没有警训上报。88106 www.88106.info
如果您中途有事离开,请按CTRL+D键保存当前页面至收藏夹,以便以后接着观看!
最新网址:www.88106.info

如果您喜欢,请点击这里把《隆万盛世》加入书架,方便以后阅读隆万盛世最新章节更新连载
如果你对《隆万盛世》有什么建议或者评论,请 点击这里 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