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卷 1056交趾

最新网址:www.88106.info
88106推荐各位书友阅读:隆万盛世正文卷 1056交趾
(88106 www.88106.info)    李成梁还在疑惑,魏广德就直接把锦衣卫交过来的情报拿出来,递给了李成梁。

    「你看看吧,之前朝廷有怀疑,但是一直不确定那边的真实情况,所以把你留在京城。

    现在消息已经确定,右军都督府也该要动一动了。」

    接过魏广德递过来的纸条,李成梁仔细看了一遍。

    虽然明朝的文官集团都说明军将官是粗鄙武夫,但实际上世袭武职的家族,哪里可能是粗鄙的,许多都识字,学问好的也不少。

    因为大明以文抑武的原因,武将家族往往都会在还在小的时候试试让他们考功名做文官,只有确实没那个智商,才会谋个武职。

    不说俞大猷这个秀才,李成梁当初也是考过功名的,也是秀才,只是辽东文化不昌,四十岁了也没考过举人。

    至于为什么考不过乡试做不了举人,这和地方文化不昌有什么关系?

    难道考试不是全靠同行衬托,你只要比同乡优秀就能脱颖而出吗?

    对其他省的考生来说,还真是这样,可这不适用于辽东。

    明代在地方实行「三司」制度,即布政使司、按察使司和都指挥使司,分管民政、司法和军事。

    但地处边陲的辽东,因为属于军事前线,居民大多为卫所军户,故只设都司,不设布政使司。

    钱粮之事,都司虽然可以一并管理,但科考事务,只能挂靠其他省份。

    山东与辽东隔海相望,明初攻取辽东的兵马,就是从胶东半岛的登州出发抵达旅顺,因为这层渊源,辽东的乡试,明代中前期就挂靠到了山东。

    所谓的中前期是指什么时候,其实就是嘉靖十年。

    在嘉靖十年以前,辽东秀才参加乡试,要么坐船渡海去山东参加乡试,要么就是走陆路,走辽西走廊过顺天府到山东参加考试。

    海路,风险就不说了,遭遇海难不测的辽东考生也是不少。

    陆路,相较海路安全,但是距离太远。

    长途跋涉抵达山东参加考试,许多考生身体都吃不消,自然就更考不好了。

    何况和山东考生同台,虽然山东也不算什么科举大省,可在北方也算是中上水平,辽东考生几乎没多少机会的。

    院试,给秀才功名,虽然也是一省统考,可终归按地方分饼,雨露均沾,再差的府县也有几个名额

    乡试可没有各个府县都要分配举人名额的说法,那是真靠实力来争夺上榜机会。

    辽东考生考试变动,就发生在嘉靖十年的时候。

    《全辽志》载:「按辽东生儒,旧赴山东布政司应试,嘉靖十年,生员徐潮等屡请附近,甲午科始改应试顺天府。」

    根据《读史方舆纪要》的记载,生员徐潮乃定辽后卫,是辽东都司的附郭卫,辽东都司的治所在辽阳城,因此可视徐潮为辽阳人。

    他并无特殊之处,史称他「赋性醇和」,很早就入学为生,为人也很孝顺,丧亲之后曾结庐守墓三年。

    但可惜的是,徐潮的科考之路并不顺畅,他多次南下山东参加乡试,却「屡试不第」。

    遇到屡试不第的情况,不管是谁,心里都会感到郁闷,这种不满的心情日积月累,终于在嘉靖十年爆发。

    明清时期的乡试,因考试时间在农历的八月,又称作「秋闱」,古代交通条件有限,外地路远点的考生通常要提前一、两个月出发。

    在嘉靖十年的六月,包括徐潮在内的辽东生员,就踏上了前往山东的辛卯科乡试旅途。

    天有不测风云,没想到的是,那一年的夏天,天气很不适合长途旅行,时

    而大雨,时而酷暑,徐潮等人在一路炎热和泥泞中跋涉了将近两个月,七月份才到济南,此时距离考是,还有不到一个月的时间。

    由于旅途劳顿加上水土不服,踏上考场的辽东秀才们发挥不佳,不少人中途退场,坚持到交卷的人,也没有考中几个。

    等到放榜的时候一看,录取的几十名举人当中,来自辽东的考生只有一个人,他的名字叫做韩玮。

    在此之前,辽东考生的录取率虽然也不如山东内地,但每次至少能录取三四人,比如上一次的乡试,就有安永清、傅直和冯惟健三人中举。

    这次只录取了一个人,让本来就长途跋涉、身心俱疲、满腹抱怨的辽东考生,尤其是徐潮忍不住了。

    回到辽阳之后,徐潮联络了一批秀才来到京师递上***书,说辽东考生乡试发挥不佳的主要原因,是到山东赶考的路程太远,而不是自身水平不高,要求就近考试,不再参加山东科举,而是到顺天府应试。

    辽东秀才们的举动,终于惊动了朝廷。

    科举在明代属于礼部的管辖业务,秀才们的***书,应该是交给了礼部。

    嘉靖十年,时任礼部尚书是江西贵溪人夏言。

    夏言上奏《一改便科举以顺人情疏》中支持辽东考生的请求,「彼时,辽左山东原有海道之便」,辽东秀才到山东考试倒也罢了;如今,在「海道不通」的情况下,走陆路越过顺天府来到山东,舍近求远,「事体似有不均」。

    上奏之后,朝廷批准,辽东考生就此改到顺天府参加乡试。

    不过顺天府的乡试,难度其实和山东也差不多,只是少走不少路途而已,这也是许多历史典故和都说李成梁曾经长期滞留京城的原因。

    李成梁不管怎么说都是秀才,自然要待在京城准备乡试。

    边军相比内地,袭职上区别很大。

    边镇的武职空出来,家里如果没有合适的人袭职,往往就会马上安排其他人接任。

    李成梁决心放弃继续考功名准备袭职,也是耽搁许久,费了不老少的劲。

    所以,大明朝的文书,对于李成梁来说,阅读起来并没有难度。

    等他看完锦衣卫的情报以后,他就已经明白自己的任务了。

    「魏阁老,文中说的这个东吁王朝有多少人口,多少兵马,居然能够在这短短二十多年的时间里,击败周边势力。」

    李成梁抬头看着魏广德问道。

    「这些都得等锦衣卫的密探发回情报,不过从现在这份情报来看,我预计很快他们的视线就会投向孟养。

    再然后你应该也能猜到,左右再无可以侵占的土地,目光自然就会投到云南。」

    魏广德开口说道。

    「朝廷要我立即准备出兵?」

    李成梁小心问道。

    不问不行,明军是个什么情况,他心里门清儿,要是没有充分准备,那就是羊入虎口。

    魏广德看了他一眼,这才说道:「没这么快。

    今日内阁的决议,适才已经禀报了宫里,得到了认可。

    朝廷会下文云南,一是命令缅甸宣慰司停止攻伐老挝宣慰司,同时详查六慰之事儿,之后应该会给莽应龙下令,让他到昆明去受罚。」

    魏广德开口说道。

    「嘶,这」

    李成梁瞪大眼睛,觉得完全不可置信。

    「他来不来不重要,来了,可以避免西南刀兵之苦,不来,朝廷就需要你去那里,平定东吁王朝留下来的烂摊子。」

    魏广德开口说道。

    「魏阁老,西南之事,朝廷以往不都是让黔国公挂印出征,

    我这」

    李成梁有些为难的说道。

    去云南,那里可是有坐地虎,沐家在云南深耕上百年,实力盘根错节,影响力巨大。

    他要是跑到那边,可不就是得罪沐家。

    后世都说沐王府,实际上沐家承袭的是平西候和黔国公的爵位。

    第一代家主是朱元璋的干儿子,袭爵就是平西候,死后被追封黔宁王,之后两代家主也都是承袭的平西候爵位。

    永乐年间,平西候沐晟自西平侯进爵黔国公,才有了现在的爵位。

    值得一说的是,第九代黔国公沐朝弼夺兄田宅,对嫂子不敬,最终因罪被削爵囚禁,其子沐昌祚于隆庆五年袭爵。

    对于让沐昌祚处理缅甸事,魏广德自然是不放心的。

    魏广德可不是只想保住云南,而是要彻底拿下云南之外的疆域,将大明的失控区扩展到印度洋。

    就算莽应龙不反,不带兵攻打云南,魏广德都会逼着他造反。

    否则,原有的三宣六慰制度还在,大明根本没法向当地伸手。

    历史也证明了,沐昌祚似乎也只有保住云南的实力,而根本没有将缅甸的土地纳入大明治下的能力。

    「他父亲还在囚禁中,就算他有这个能力,朝廷也不敢放心把西南几省兵马交给他。」

    魏广德随口说道。

    这其实是个蹩脚的理由,因为沐朝弼做的那些事,作为儿子的沐昌祚就是强烈反对的。

    看到李成梁的反应,魏广德觉得有必要给他说的清楚点,虽然这话有点不好开口。

    于是,魏广德随意看了眼值房大门,这才压低声音说道:「沐昌祚有镇守云南的能力,但是没有长远的眼光,否则域外闹出这么大动静,我可不相信他会丝毫不知。

    只能说,他压根儿就没有为朝廷考虑,放任三宣六慰失控而不上报朝廷,甚至他或许和缅甸也有联系,得了好处。

    回都督府,你第一件事儿就是清点西南卫所,给他们下令都操练起来,准备好兵马。

    等两个月,朝廷会以巡边的名义让你去西南整顿兵马,朝廷要恢复对那里的控制。」

    听了魏广德的话,李成梁心里多少有了点猜测,朝廷这是打算直接动手夺取这片地方,而不再准备让地方土司继续管理。

    或许还会有土司留任,但是大明会向那里派出官员和驻军,如西南几省那般。

    大城,有朝廷派出的官员和军队控制,而偏僻之地则交给土司管理。

    这样的方式好不好,其实这得看时代。

    此时的缅甸各地虽然形成封建王朝,但是开发程度很低,根本不似中原地区般。

    大明现在连西南和其他周边边疆地区都不能实现有效控制,效仿云南、广西承宣布政使司的制度,也是不得已而为之。

    控制重要城池,辐射周边,一点点改变地方发展程度,这才是有效占领的必要过程。

    「魏阁老,朝廷是要长期控制缅甸?」

    李成梁试探着问道。

    魏广德看着李成梁,意味深长的问道:「有难度吗?」

    「魏阁老,这.」

    李成梁此时一脸纠结,也不知道他想到了什么,才会如此。

    「有何想法,但说无妨。」

    魏广德开口看似洒脱的说道。

    看似说的轻松,不过魏广德也在心里嘀咕,不会是李成梁听说要去打缅甸,心里怕了不成。

    现在《三国》的话本在大明很是留下,其中关于诸葛亮平息西南的故事让很多人都以为西南这个地方地形复杂,瘴气很重,所以很不好打仗。

    魏广德现在担心李成梁受此影响,心中惧怕去那边。

    若不是听了俞大猷的话,魏广德心里其实也是这么认为的。

    不过俞大猷告诉他,西南打仗,环境确实很恶劣,但是也不是完全无法展开军队,否则莽应龙又是如何崛起的。

    在那里打仗,向导是必不可少的。

    只要找到好的向导,搞清楚那里的地形,调动军队其实和平常没什么变化。

    至于丛林伏击什么的,其实任何地形都可能遭到伏击,并非西南特有。

    一般行军,都是要尽量避开丛林的。

    一句话,没话本里说的那么邪乎,那毕竟是,编出来的故事。

    事实上也是如此,李成梁不怕西南复杂地形和环境,也懂的找向导的好处,在辽东打仗那会儿,他也是对地形完全不熟悉,可不就是找熟悉地形的人了解情况。

    「魏阁老,可还记得交趾承宣布政使司。」

    出乎魏广德的预料,李成梁却是说出另一个名字来。

    「交趾。」

    听到李成梁的话,魏广德有些明白他的担心。

    后世之人大多不知,自秦汉以来,越南北部就一直被中国直接统治。

    然而此地偏远,交通不便,土人众多,中原王朝难以控制同化,所以统治根基一直不稳。

    公元939年,安南地方势力趁中原内乱,击败南汉获得独立,称安南国。

    宋元之时,虽时有矛盾,但中越双方大体仍保持较稳定的宗藩关系。

    洪武元年,朱元璋横扫群雄建立明朝,新王朝的地缘形势相当严峻,北境,云南还存在大量残元势力,东南沿海倭寇也开始袭扰。

    于是,朱元璋放弃了前朝东征西讨的国策,对周边地区的态度转向怀柔,在其主编的《皇明祖训》中,他开列15个「不征之国」,告诫子孙不要乱起刀兵,而安南也是其中之一。88106 www.88106.info
如果您中途有事离开,请按CTRL+D键保存当前页面至收藏夹,以便以后接着观看!
最新网址:www.88106.info

如果您喜欢,请点击这里把《隆万盛世》加入书架,方便以后阅读隆万盛世最新章节更新连载
如果你对《隆万盛世》有什么建议或者评论,请 点击这里 发表。